首页 -> 2008年第1期
学校管理之“人和”策略
作者:陈炜洁
孙中山曾语:“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发挥每个下属在职中的作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之有共同的心理归向,为着团队的发展尽忠尽力,尽才尽智,团队即使现时的“天时”“地利”条件颇为糟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人,将用其才力改造现状,团队的发展和繁荣将为期不远。团队要求得发展,学校要求得完善,行政人员的“人和”之策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一、 爱人
仁者爱人。学校的领导必须懂得爱护、赏识自己的下属。目的是使他们有“归属感”和“亲切感”,这样才便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韩愈曾语“马和伯乐”的关系,发现人才固然重要,爱惜人才更是长久之计。对于人才,应该加以珍惜、爱护,给予相应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如果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日行千里所需要的食量,没能让千里马吃饱,那么,它们再怎么能干也表现不出日行千里的才能来。“情人眼里出西施”很容易在现实中得到佐证,因为被爱和尊重,才能闪烁着光彩。而现在教育中却有一些叶公式的管理者,嘴上叫喊需要人才、尊重人才,却自觉不自觉地漠视人才、排挤人才、苛求人才。
在一个经济境况相对比较糟糕的团队中,管理者更应把培育人才的的任务幻化为精神的理解、支持、认可和鼓励,对下属的过处和难处应给予指导和帮助。精神的食粮一旦能满足于人的需求的时候,它也能发挥出无限的生命的能量,释放出的熠熠生辉的光芒,能让下属任劳任怨地工作,勤勤恳恳地奋斗。少了因为微薄的待遇而抱怨的叹息;少了因为繁重的任务而埋怨的无奈;少了因为巨大的压力而一筹莫展的疲惫……在愉悦自然的心境里,才能做得踏实、勤恳。
古人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管理者在情感上付出多少,也必将得到多少回敬。所以,“爱人”是对一个管理者管好一个团队最需具备的要求。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爱人”者,需要有得体的语言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管理者要把人力资源放在首位,要发展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首先要学会使用鼓舞士气的得体的语言。一线教师的教学成绩颇为不理想,可以单独找教师聊天了解实际情况,一句“某某教师,你付出了努力,这次的考试未能有如期的效果,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比起在教师大会上疾言厉色或指桑骂槐,更能引起教师的重视;一线教师为了自己的私事而忽略学校的工作,一句“某某教师,这段时间你挺忙的,两头平衡不容易,哪头出差错都不好”比起公众场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否定来得更委婉,会让人更加心悦诚服。得体的语言,得体的处事态度,是一个管理者必修的一门功课。
2.“爱人”者,需要有诚服于人的举止
管理者不仅要让员工们敬畏,更需要得到属下的敬爱、尊重。在一言一行中,以身作则,树立一种不可冒犯的道德与行动之根本,点滴的耳濡目染比起咄咄逼人的强调,对于属下来说,更有无形的力量和能量。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老是强调教师要按时值日,自己却对值日问题置之不顾;如果老是要求教师要经常巡视,自己却躲在办公室“运筹帷幄”,恐怕自己的一言一行也难得人心的响应。
3.“爱人”者,需要为属下办实事好事
在日本,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为属下职员办实事,普遍注意福利事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为从业人员办些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出的好事。比如,盖集体宿舍、修建运动场所、建设文化娱乐室、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号召从业人员对企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根据建议所产生的效果给予表扬奖励。同样,一个学校,只有领导者有仁爱之心,才能把教师的福利放在心上。这样的学校肯定能不断地向前发展。反之,领导者若只以获取学校的高分为唯一的目的,对教师之疾苦置之不顾,甚至千方百计想从中进行“精神压迫”,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人才将不停地外流,团队将分崩离析。
总之,只有保“民”之心,才能得以保“民”之惠。
二、 育人
如今有些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处处求人才,本无可厚非,但领导者以自己盲目的主观偏见,对学校内部的所谓“善教者”则加冠,“不善教者”则一概罢免,不留余地。曾报道,一位重点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放弃了沿海地区的高薪待遇,回到家乡某中学承担高一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本来教得很不错,但学生升入高二年级后,学生家长以教师太年轻为理由,强烈要求学校更换教师,最后学校迫于压力,还是让这位教师换岗了。这样的事例在基层学校时有发生。专门吸收有经验的教师,而对于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则一概否定。其实学校领导应该清楚:一所学校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都不可能整体划一,任何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都是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来逐步掌握和提高的,尤其是青年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
一个领导者不仅仅要用人,更要培养人,没有任何一个天才能“放之四海而皆通”的,人才也有适应熟悉的过程,也有学习提高的过程,没有严格意义上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孔夫子算是世界级的天才人物了,他自己也讲,像他那样天赋的人多得是,只是像他那么勤奋努力学习的不多罢了。但学习有自我学习,也有领导和师长的培养教育。人才是变化的,在做事中提高,在培养中成长,在关爱中完善。
动辄罢免的举动,对于教师本身有着巨大的伤害,同时,对于校方领导人的信誉也不可避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人心离则信义弃。一个学校,在人才观的问题上应该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意识,这有这样“人和”的因素才能得以发挥。
爱才、惜才,更要有科学的育才观。骨干教师是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一开始的骨干也不是永远能成为顶梁柱。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这是《汉书·李寻传》里的几句话,说的是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其实人才使用是一个才能输出过程,没有教育培养的输入,系统将无法维持,天纵奇才也会江郎才尽。
因此,只有经过培育,才会有忠诚于你的人才存在,才能真正发挥治人者在群体中“人和”的作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学校都是如此,如果动辄罢免,人心背离,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在。
三、 融人
一个普通的人,只有把自己融进集体当中,才能真正与集体合为一体,才能与人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伙伴的关系。学校中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也是一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和目标——为了孩子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属于合作伙伴的关系。这个合作伙伴关系的和谐发展仍然有赖于彼此之间的融入。同喜同忧、同心同德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曾说:“管理者要体谅其他人的困难,而体谅别人困难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在他们中间。”只有生活在群众中间,融入群众当中,才能真正了解群众之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思群众之所思。
融入群众的办法非常多:食堂里一顿饭,彼此谈笑风生,可了解一线教师近况;办公室里一声问候,彼此明了于心,可照亮一线教师曾经晦暗的内心;球场上一次切磋,彼此斗智斗勇,可创造一次上下级之间平等的合作交流,丰富彼此内心的情趣;教研会上一次参与探讨,不用高谈与阔论,只需聆听、鼓舞和指导,可明亮一方教学的路途,在理解中彼此前进……
总之,一个学校的管理,如果把“人和”理解为感情因素,把“制度”理解为法制因素。可以说,“情”与“法”缺一不可。一个团体既要有原则性的条条框框对人进行合理的限制和约束,更要有以爱、以和谐的感情因素作为内在的推动力,这股开发生命潜能的力量永远是鲜活的,富有质感的。只有这样,学校才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