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理想教研文化的建设
作者:李保明
一、 理想教研文化的内涵
教研文化是一个处于建设和发展中的事物,对其内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文章认为,教研文化的研究理念是全新的,研究风气是民主的,研究意识是群体的,个体研究态度是热情的,研究策略是智慧的。有人认为,教研是一种精神状态,即刻苦、团结、合作、奉献;教研是一种工作状态,即严谨、钻研、创造;教研文化是一种生活状态,即踏实、勤俭、向上;教研文化是一种管理和制度,在管理中有了人的活动,制度中有了人的尊严。这些论述已经较好的揭示了教研文化的发展方向。笔者以为,教研文化兼有文化的属性、教育的属性和研究的属性。所以,理想的教研文化必然具有以下共性:
1.一种大众的文化。教研需要“精英文化”的引领。但理想的教研文化更应是大众的文化。因为教研的原点,在于促进广大教师的发展。所以,理想的教研文化必然尊教师为教研的主体,以人文化的教研制度和民主的教研氛围,唤醒着教师的研究意识,吸引教师自主投入于研究之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
2.一种求真的文化。教研文化具有科学文化的属性,因为它研究的是客观的教育现象。科学文化的核心在于求真。所以,理想的教研文化必然引领着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叩问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最终建构起自己的教学智慧,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
3.一种至善的文化。教研文化更具有人文文化的属性。因为它的活动形式是人的自我反省和精神对话,它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教师的自我完善。所以,理想的教研文化必须把教研的最高价值定位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它诱导着教师的创造潜能,于发现规律、问题解决中体验成就,肯定自我,从而获得职业的幸福感。
二、 构建理想的教研模式
作为实然的状态,教研文化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创生的研究模式。虽然研究无定式,但理想的教研必然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指导思想,走着一条适合教师的行动研究之路。
笔者曾提出过“反思型教研模式”(参见《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3期),经实践将其运行程序修正为:
在该模式中,“主题”、“反思”、“跟进”是关键词:
1.主题。所谓主题应是教研群体(或个体)把日常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根据概括程度和抽象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情境性问题和跨情境问题。前者直接指向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如在进行“比的意义与性质”教学时,教师提出如何将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问题,即情境性问题;后者针对某一类别或领域的教学内容提出的,如在语文课中“怎样引导学生有效体验”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可以为某一类型或领域的实践提供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在反思型教研模式中,主题统帅着整轮教研活动,镶嵌于教研的每个环节之中。
2.反思。在反思型教研模式中,前期反思是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察到问题的情景,并通过学习、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对问题进行界定,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中期反思主要通过监控,对“假设”的新行为之实践过程及达成状态进行批评和修正;后期反思主要是分析实证结果与假设的合理性,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回答,形成新的行动措施,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或将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反思是开展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反思包括着与自己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和与理论的对话,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如图示:
3.跟进。没有行为的跟进,教研只是纸上谈兵。反思型教研模式是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解决行为跟进问题,并以有引领的反思合作相连接,形成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环,引导教师不断积淀和生成实践的智慧,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笔者以为,反思型教研活动贴近教师实际,重视问题研究,倡导群体合作,较好地实现了从熟练技术操作取向到实践反思取向的转变,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教研模式。
三、 搭建合适的教研平台
时下,网络教研、校际教研给校本教研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笔者以为,建设理想的教研文化,关键要为教师搭建好三大平台:
1.学习平台。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是教研的先导。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组织,让每个成员都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机会和能力,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学习,以提升教育智慧,改善思维模式,真正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文化的价值观体系。
2.课题平台。教研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教学研究,科研引领还是必要的。所以,学校要发挥名优教师的力量,带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寻找真问题,以课题驱动教师参与研究,真正使教研与科研融为一体,从而优化教研过程,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3.交流平台。发挥网络的优势,建设教师博客,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自主记录、反思、交流、积累的专业成长平台。另外,我们更应该鼓励和支持日常教师之间随机的交流与切磋,从中捕捉有效的“关键事件”,适时地组织“相约教研”,从而激活教研的生命力,使研究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
四、 建设科学的教研制度
教研制度是教研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教研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杜威认为,制度是为人设的,而非人为制度而设。基于教研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因此,科学的教研制度必然集结了理想和现实、继承和创新、行为方式和价值的统一,必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功能特点:引领和激励。制度不是为了“限制”教师的行为,而是为了激发教师的教研内需,焕发起教师参与研究、主动发展的热情,使教师在不断改善自己教学行为过程中获得自我提升感和职业成就感。
2.文化特点:人文关怀。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应是学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协商、对话、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实际,包括教师的基本需求、时间、精力、硬件和文化背景等,关注教师的情感体验,创设安全的、信任的、允许犯错的氛围,逐渐提高教研的层次与水准,渐次达成教研的理想状态。
3.内容特点:规范和创新。教研制度的编制是有一定规范的,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的规范性应与创新性因素呈良性的关系。只有这样,教研活动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完善。如“开放课堂,相互听课”是很普遍的教研现象,但要真正做到位,却并不容易。
教研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教研的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基础和载体。我们要以完善教研的价值体系为重点,以深化制度改革和心智模式研究为突破口,不断改善物质条件和研究环境,才能创生出真正滋养教师职业精神和学校特色的教研文化。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