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思考
作者:曲天立
因此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以及有效实施问题引起了全国课程专家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关注。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郭元祥教授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化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了常态实施的几个具体标准:一是课程进入学校课程实施总体方案、年度方案和学期方案,学校制定《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二是确定课程的专门负责教师,组成了指导小组;三是实施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并按课程表的计划予以实施;四是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整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过程。
陈树杰教授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四句32字基本特征,即“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在此基础上邹开煌提出了“普遍实施,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精简版的16字特征描述。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实践探索
1.对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理解与认识
我们认为,所谓常态化,就是课程实施相对稳定、规范、朴实,具有计划性、可预见性和普遍的意义,让普通的学校都能有所遵循,让所有的教师都能上都会上,让每节课都有一定的质量。所以综合实践教学课活动要从追求精彩轰动回归平凡朴实,从个案特例的成功追求全面质量的提升。常态化教学的目标追求是,在每一所学校中都开出,把每一节课都上好,让每个老师都能上,做到稳定中有变化,规范中有个性,统一中有特色,全面中有精彩。
2.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必须尊重现实条件
在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认识到,要想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化的实施必须尊重现实,不能超越现有的条件水平的限制,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实现常态化有效化的目标。
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主要有两方面的限制:其一是在常规教学中按课程表上课的规定性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灵活性的矛盾和限制。在学校的常规教学中,教师是按事先编制好的课程表上课,严格规定执行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必须保证不能对常规的教学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正常的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以每课为基本教学单元,从而保证学习时间。其二是现有教师的素质水平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要求的高标准之间的差距和限制,特别是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投入的精力有限。而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成熟的具体的操作方案或规范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是必要和必须的。
3.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的基本要求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课程常态实施单元化、均衡化、系统化的基本要求。
单元是点,点上要固定。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应按学校的课程表(单元)进行实施,除非特殊情况,不随意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尽量使每节课都能完成或学会一项小的活动项目。每一节课都能保证是常态化的根本,单元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对课程进行跟踪定位,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不被挤占挪用。
均衡化是面,面上要综合。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和活动内容要体现多元性、全面性,不能只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必须兼顾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并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这四个领域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并没有高低之别,必须给予同等的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求大(研究课题大)、求深(研究难度深)、求美(研究成果丰富),更不能老师从中包办替代,最关键的是看有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
系统化是纵深,单元成系列。就是课程在主题设计(内容)要相互关联逐步深入,在实施时间上要跟踪追踪持续持久作用,多个单元形成系列。孤立和个案再精彩,也不会给学生重大的影响。只有持续的、渐进的(渐进才会产生体验感悟)、平实的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不断强化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的管理创新
为了使单元化、均衡化、系统化的基本要求能落在实处,我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上进行了创新,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日志》(见附录)。《综合实践活动日志》分基本信息、活动主题、活动项目、内容与设计、效果与反应、下次课活动设想等六部分,功能作用各有不同。整个日志即是“教案”,又是上课的原始记录。
(1)基本信息部分主要是为了跟踪定位,即从中了解并确认学校是不是开足开齐了课程。将日志上的时间记录与课程表核对,或对学生进行调查,就基本上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有没有得到保障。
(2)活动主题与活动项目是老师需要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的课程内容。活动主题与活动项目处于不同层次,若干个不同项目可以形成一个主题,主题可以是事先拟定的,也可以是后来进行的归类。活动主题与活动项目的开发与设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实施是关键。这个部分,可以作为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所以设计活动主题和活动项目就是要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整体的把握、全面的思考,使课程设计有连贯性、系统性。
(3)内容与设计部分主要是标明或记录或每一单元的活动项目进行的程序,通俗地说就是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你是怎么上的。对这部分的要求是课前一定要有设计,但允许有变化在课后记录。这也是日志的重点内容。
(4)效果与反应是教师课后的反思与对教学的观察感受。
(5)下次课活动设想有一个联想的效应,就是老师通过这次活动,想到学生还需要继续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形成系列,进一步拓宽老师课程开发的思路。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日志》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老师对综合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开发与设计以及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附:综合实践活动日志
注:1.每次课都要有这样的记录,最后将整个学期的记录汇编装订成册,册随班走。
2.后来的教师参考前面的内容,设计新的或加深的内容。
3.所记录时间内容必须与实际相符,接受不定期的检查监督。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