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习作指导:本意在于唤醒

作者:孙建锋




  唤醒什么?
  首先是唤醒童趣。
  最失败的教学,莫过于扼杀童趣。
  扼杀童趣,孩子编造鬼话。
  唤醒童趣,孩子盛产童话。
  故此,唤醒童趣比一味传授技巧更重要。
  如果说谋篇布局的外在习作技巧是可以一板一眼教授的,那么童趣盎然的内在习作动机却是不能够强行灌输的。但童趣是可以唤醒的。
  唤醒童趣,当属不易,但,倾心倾情,“不信东风唤不回”。
  “忽如一夜春风来”,是童趣被唤醒的美学表征;“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童趣被唤醒的诗意效果。
  其次是唤醒童心。
  最不和谐的教学,莫过于游离童心。
  游离童心,教者的心与孩子的心油水层隔。
  唤醒童心,第一位的是教者调整心态,回归童心。
  教者的童心一经回归,便可以和童心同步运行。
  在一次考试中,一个男孩的语文得了59分。他找到老师说:“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
  老师说:“我借1分给你。不过你可要想好啊,这1分不能白借,要还利息的,借一还十,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男孩咬了咬牙说:“我借。”
  结果,在后一次考试中,他的语文得了91分,扣掉10分,净剩81分。
  试问,世上有哪一个高利贷者敢与这样充满童心的老师比收益?
  再者是唤醒童真。
  最不人文的教学,莫过于践踏童真。
  践踏童真,就是肆无忌惮地屠戮童言。
  列下的是二年级一个女孩的日记——
  “奶奶,我害怕!”
  “怕什么?”奶奶问。
  “我掉了两颗牙!”
  “不用怕!还会再长的!”奶奶摸着我的头说,“你爷爷的牙也掉了,只剩下两颗牙了。”
  “爷爷的牙还会再长吗?”
  “不会了!”奶奶摇摇头。
  “为什么?”
  “爷爷老了。”
  啊!人老了,真可怕!
  老师批曰:“结尾太消极,太灰暗!”于是红笔一挥,改为——
  “人老了,有什么可怕!爷爷虽然只剩两颗牙,可那是铁打钢铸的啊!”
  唤醒童心、童真、童趣,旨在守住习作教学的底线。
  习作教学的底线,是使得每个孩子不畏惧动笔,不讨厌习作,并善于用笔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唤醒童心、童真、童趣,旨在鼓励孩子自说自话。
  摈弃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成人话,不能不鼓励孩子自说自话。
  于是,油然想到一个故事:有人举办一次鹦鹉演讲比赛。鹦鹉一一上场,只只能言善道、口若悬河,实在难分高下。最后一只鹦鹉上场,它只说了一句话:“呀!这么多的鹦鹉呀!”鞠躬而退。
  那说了一句话的鹦鹉得了冠军。
  原因很简单,所有的鹦鹉都是学人说话,只有那只鹦鹉说了自己的话。
  唤醒童心、童真、童趣,旨在张扬孩子“个性”说话。
  “个性”说话,意味着创造性地说话,说有创造性的话。
  有位老师,引导孩子留心生活,每周都把孩子日记中有个性的话,张贴在黑板上:
  ——“奶奶腰弯了,头白了,牙掉了,可她的眼泪不老,烦恼不老,爱心不老。”
  ——“同桌经常穿新衣服,经常吃麦当劳,而我每天穿的是妈妈洗了又洗的衣服,吃的是妈妈烧的家常便饭。同桌有钱,我有爱。”
  ——“清明扫墓回来,我问爸爸,为什么在爷爷奶奶的墓前哭得那么伤心。爸爸说,我不能把坟里的爸爸还原成田间的锄头,也不能把墓里的妈妈还原成乡间的一缕炊烟……”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