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班主任要有“距离”意识
作者:吕 密
一、与全体学生要保持“零距离”
真正的教育是心灵对话的活动。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管理好班级,学生是关键。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班主任应与全体学生保持“零距离”,树立“学生贴心人”的形象,把感情因素融入班级管理之中,常听听学生的呼声,常探探学生的情绪,常想想学生的冷暖。如: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在一起,通过聊天、拉家常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关心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并提供及时的帮助;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对有心理偏差的同学要及时疏导;批评学生时做到坦诚中肯,讲究启发性、激励性,让学生能体会到你在处处维护他的自尊等。事实证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实现了“零距离”的思想交流,就能在“零距离”中察实情、听真言、办实事;在“零距离”中,暖“民”心、稳“民”心、得“民”心,自然就能与学生心贴心,让学生在温暖中产生归属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推动班级管理走上新台阶。
二、与科任教师要保持“近距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是连接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班级管理工作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光杆司令”,应该由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形成一种合力。为此,班主任必须与科任教师保持“近距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倾听班级科任教师对本班管理的建议,可以定期召开由全体科任教师参加的讨论会或主题班会,更应该利用茶余饭后、课前课后等时间与科任教师进行交谈。在交淡的过程中,把学生对科任教师的赞誉与改进意见反馈给科任教师,同时,班主任还要以积极的姿态倾听科任教师对班风、学风建设的合理意见及个別学生的教育对策,如:在班级制度的制定、班干部的人选、学习方式的组织等问题上要尽量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并能很快地落实到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去,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只有这样,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
三、与广大家长要保持“等距离”
我们都知道要加强家校联系,养成教育也需要双管齐下,伹为什么许多家长都不愿主动到学校来和老师交流?我们不妨进行一个对比: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有过家访的经历,每到一个学生的家里,其家长总会非常热情地给我们倒上一杯茶,敬上水果糕点等,不论我们对他们的孩子是赞扬还是批评,脸上总伴着笑容;相反,当家长到学校询问班主任其子女(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太理想、调皮的学生)在校的情况时,又有几个班主任能够做到请家长坐,并倒茶呢?我们又有几个老师能够自始至终都对这些学生的家长面露微笑呢?恐怕更多的只有指责与不屑吧!试问,长此以往,还会有几个家长憋意主动与班主任进行交流呢?如果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得不到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又怎么可能取得双管齐下的良好效果呢?其实并不是家长不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是他们害怕听老师的“训斥”,害怕那种“煎熬”罢了。新课程提倡我们应该“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我们班主任也应该“面对面平等地和家长交流”,只要保持“微笑、尊重”的“等距离”,就能将彼此的心距拉近!
四、与个人名利要保持“远距离”
作为班主任,必须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而非一种“职业”来经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名利,在名利面前要有平和的心态,保持“远距离”。在“名”面前,尽量把“名”看得淡一些,远一些;在“利”面前,更是要有健康的心态,不能“利”字当头,为“利”所困,为“利”所图。要知道,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之所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就是因为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粉笔一支,传道授业解惑;诗书半榻,修身养性育人。”这是我们清苦而单调的真实生活写照;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往往用来比喻教师平凡而伟大的、无私奉献的生命旅程。我们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能习惯每天的粗茶与淡饭,才能在三尺讲台上虽渐见头上青丝成白发却无怨无悔!
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班主任应该努力把握好“距离”尺度,从而使我们的班级管理能够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神奇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