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教研员要有均衡发展意识

作者:谭亚西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推进,全岡各地中小学都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但在一定区域内的城市和农村学校教研教改要均衡协调发展,当地的教研员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下,笔者了解到一些教研员都会在所辖区域内选择几所“名校”作为“试验田”,拟定教改目标、教研计划,然后进行教改实验。诸如,组织几次教研课,开展几个课题研究,送教下乡几次;选定几位业务素质和能力都很强的教师参与其中,教研员们轮流对其“专家引领”、“技能培训”等。经过多次悉心指导后,自然成绩斐然。
  毋庸置疑,一个区域内教师整体的教研水平不但折射出当地教研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而且体现了教研员在教研中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意识。教研员建立教改实验基地、实验校进行教改实验,然后把经验、成果推而广之,引领教改,这种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一些区县,教研员开辟几块“试验田”,取得了一些成绩,就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夸大其辞,这种“浮夸式”做法是不利于教研的均衡发展和不可取的。我们扪心自问,“试验田”获得的丰硕成果,就真的可以代表整个区县的教研水平上了新台阶吗?这种“浮夸风”似的教研作风不仅掩盖了城乡教研的不均衡发展的矛盾,还逐步加大了城乡教师教研水平的差距,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和谐发展,这也是值得教研员深思和重视的问题。那么,教研员如何才能做到城乡教研均衡发展呢?
  教研员要走进基层学校和教师群体中去。作为教研员,面对的是整个区域的教师,是引领教师教学研究和专业成长的“父母”。不但要管理实验基地学校的教研工作,而且要放眼各级各类学校,把全区域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当作己任;不能光呆在办公室里“理论修炼”、“坐阵指挥”,要“常下乡看看”;不但要去“试验田”培育优良的“种子”,还要去“普通田”了解“农耕技术”的匮乏。只有深入层次不等的学校、教研组、课堂中去倾听,去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才能了解他们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成功的实践经验,才能找准城乡教研差距的症结所在。教研员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总结,然后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一线教师课改、教研,同时还要把“试验田”里获得的先进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农村学校中去。这样,整个区域的教研面貌才会焕发青春和活力。
  教研员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引领教改。教研员教研工作是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是与教师共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过程,是与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调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不深入,教学方式、手段、评价运用不合理,教材处理不到位等情况。教研员不要碍于“情面”,要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从理论的高度去对有认识偏差的老师循循善诱,该纠偏的纠偏,该改正的必须改正。同时,教研员的理论研究水平要高于一线教师,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应优于教研员,两者之间应以平等的身份相互交流、学习,扬长避短,共同进步。长此以往,整个区域才会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才会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教研员要多渠道、多形式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研员要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一些常规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既要有专家的引领、教研骨干教师的现身说法,又要有一线教师的声音,真正达到让参与者“做有所获”、“听有所感”、“学有所用”。教研员还可以指导层次不同的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的特色、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校本教研,编写校本教材,在教研组内搞一些小课题研究等。
  为了促进城乡教师教研水平的均衡发展,教研员不但在实验基地学校引领教师教改,而且还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加强校际间、强校与弱校间、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间的沟通与联系,鼓励异校间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合作教研,让更多学校、更多教师参与进来,成为教学研究和课改的主人。
  教研员工作维系着一方课程改革的进程,维系着一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教研员不要只种好“一分试验田”,更要有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意识。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