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对不磨课说“不”

作者:胡爱民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年第10期中,浙江龙游县桥下小学钟宏亮老师提出“对磨课说‘不’”,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磨课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尽快成长,快速优化课堂教学十分有效且必需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对不磨课说“不”。
  
  一、磨课能磨出好课
  
  我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一节课不经过磨砺是成不了好课的。古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综观我们的同行,普通如身边同事,闻名如黄爱华、窦桂梅等著名特级教师,哪一位教师上的精彩课例不是磨出来的?黄爱华老师亲口说:“好课磨砺出”,其《圆的认识》一课备课达70多页;窦桂梅老师在“教公开课《秋天的怀念》时,仅开头便十易其稿”。没有量的积累怎么可能会有质的变化?
  所以,磨课才能出好课,而且某些时候必须磨好课,比如优质课、观摩课、汇报课等。这时的一节课,既代表了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又代表了某一群体的教学智慧,此时的课不是好课,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怀疑在平日里教师的教学是什么样子。同时,对于广大听课学习的教师而言,他们希望看到,也应该看到的是走在最新课改前沿、体现最新教学理念、具有优秀教法学法的好课。这时的课是一个方向、一面旗帜、一个榜样、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它起到的是示范引领的作用,这样的课难道不应该精雕细磨吗?我们难道给广大教师提供一节毫无借鉴意义的普通的课去推广吗?所以,不磨课是不可以的。
  
  二、磨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细想一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谁能打保票说自己每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教学语言……我们都斟酌再三了呢?只有在磨课中,我们才会对每一个细节再三思量、反复权衡,在不断的试教——评教——再试教的磨课过程中,自己的体悟点滴积累,对教学内在的感受逐渐加深,对教学中蕴涵的规律逐步有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正是这种磨课中经验的积累,促使我们经历了“初上讲台不知所措,听课磨课逐步成熟”的成长过程;也正是基于磨课对教师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批又一批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中,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磨课这一有效途径。事实也最终证明,只要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全身心地去磨出一节课,其前后的差别与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磨课能磨出教师的研修状态
  
  什么是磨?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磨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简单的活动过程,更应该是一个思想上产生触动、心智里进出火花,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得失,反省教书育人方式的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正是我们教师不断研修的过程吗?于小而言,我们每日产生的点滴体味、对未来教学产生的新设想、对同一内容教学作出的新尝试……这些不都是一个磨课的过程吗?只是没有大众参与,更多的是个人思绪的酝酿、突变、、体悟等心智活动与实施的过程。于大而言,校本研修所提倡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不也是一个磨的过程吗?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如果研修脱离了课堂,还能有什么呢?
  当然,我们不否认钟老师指出的磨课中存在的欠佳之处;但这不应该成为否定磨课的理由,毕竟我们不能为了倒掉脏水而将孩子也一并倒掉。磨课出现问题,只是不得其法而已。怎样磨课才能减少甚至避免弊端呢?
  其一,带着找问题的态度去磨课。我们磨课更主要是为了精心预设,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面临的困境,以便我们未雨绸缪。这样充分准备、精心预设,课堂才能有精彩生成、才能有备无患,上课中任凭风吹浪起,我自闲庭信步。如果只是为了熟悉教案、熟练流程而去磨课,那还是不要为好。
  其二,利用微缩课堂磨课。我们常常会选择试教来作为磨课的基本途径,其实在试教之外还有一种途径:微缩课堂,即在试教之前,从全班学生中抽取学习基础、能力分属不同层次的学生6到9名组成一个微缩课堂,有针对性地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提出来,观察学生的反映;将教学活动展开,考察学生完成情况……一般而言,实际教学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十之八九会出现在微缩课堂中。这样做就有效避免了“炒现饭”现象的发生,即使是试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也是全新的尝试。
  其三,利用“虚课堂”去磨课。许多教师在磨课中会采用一种叫做“空教”的方法,即教师一个人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上课;而我更愿意在“虚课堂”中去磨课。所谓的“虚课堂”就是头脑中意想出的课堂,我在这个“虚课堂”中身兼数职:学生、教师、听课者,作为教师怎样上,学生可能怎样答,旁观、反思教学设计、流程好不好,全是我一人进行。整个过程如同自己给自己拍摄课堂录像,从开头到结尾,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历历在目,然后随时回放,权衡利弊、反思得失。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不象“空教”那样受到场地、时间的限制,我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宛如老僧一般去磨课,这种内省式的磨课往往会收到奇效。
  最后,避免同班重复试教。钟老师提出的磨课的弊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在同一个班,用同样的学生进行反复的试教。如果真的象这样磨课,实在是取法乎下,不值得提倡。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