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生命关怀:品德课堂的应然追求
作者:李保明
生命关怀是道德教育的原点,也是其终点。我们的品德课堂应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中,关注“真实的生命体”的存在。以心的交流、爱的呼唤和生命感动为特质的生命交往,为生命的发展铺设出联系过去生活、现在生活与未来生活之间的通道。从而对个体生命进行超越和提升。
一、内容:建构生命之信仰
生命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为基础,通过探询现实生活问题,以生活拨动生命的琴弦,这是品德教学对生命的现实关怀。
1 珍视生命的存在。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活着的状态。没有生命的存在,谈不上生命的意义。因此,品德课程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中,无不把“珍爱生命”列为序列之首。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培养对自然以及自然界生物的感谢之心;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培养热爱生命、享受生命以及自尊、自爱的同一感等等。笔者以为,珍爱生命本身代表着一种道德规范,能让学生在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不可重复性的基础上,产生敬畏、抑制、尊严等心理的震荡,并使这种震荡融合到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判断过程中去。
2 体悟生命的价值。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换言之,生命的真谛在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在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品德课应用价值理想唤起学生身上的“善根”,促使个体生命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实现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和提升。如通过《我们分享,我们快乐》,让学生懂得分享能带给自己和他人快乐;透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能看到自身非凡的生存价值;《失败怕什么》可以让学生体味“不在失败中屈服,要在失败中自强”的道理。
二、过程:体悟生命的灵动
人的生命,在生理层面上具有自组织性,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所以,品德教学应珍视生命发白天性自然的那种主动权。创设饱含支持、肯定、接纳、赞扬、欣赏等积极成分的环境气氛,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关注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得以焕发。
1 关注生命的体验性。实践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了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因此,品德教学中的体验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去感知教材,通过领悟、想象、移情等因素的交融、碰撞和整合,激起学生的生命涌动,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
2 关注活动的生成性,以生命关怀为旨归的品德课堂,具有显著的生活性,是一种“柔性”的课堂。这种“柔性”表现在其目标除了预设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发生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其内容不再是作为客观的摆在学生面前等待他们去接受的“死的东西”,而是刚学生已有经验与之相互作用生成新的意义的“活的东西”。?而且,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教学方案根据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并引导着教学逐步走向深入。如在教学《班级是我家》时,有一位学生突然流鼻血,教师马上把教学聚焦于这个学生:“在我们这个家里,现在有人流鼻血,我们该怎么做?”于是,同学们一下子把爱心投向了流鼻血的学生……正是因为生命是丰富的、多变的、复杂的,所以品德课堂本应如此真实!
3 关注方法的对话性。道德教育是建立在个体生命境遇的基础上,以实现对个体生活的超越。道德教育的这一使命在很大程度要通过生命的倾诉与对话来完成。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留下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感受同伴的生命故事的时间,把他们对道德的个性化理解与践行带人课堂,并通过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拓展道德视域,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笔者在教学《节日大观》一课时,学生们囿于对野牛的同情、对血腥的排斥对西班牙斗牛节提出了异议。在对斗牛的多种解读中,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西班牙斗牛士身上所具有的勇者之风,更生成了“要保护野生动物”、“要节约活动成本”等意外的道德观点,课堂的主导价值观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目标:陶冶健全的人格
生命的“质”意味着个体能拥有健全人格,能感受到生命和生活的快乐。因此,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更应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1 重视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必须依托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情感体验缺失不利于发展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所以,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以“情感——体验型”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用“高情感”开启学生“德性生长”的大门,让学生从普普通通的生活里感应到更强的情感“电流”,享受到更多的心灵感动,为他们建构起一个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生命。如特级教师池吕斌在上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后,发动师生用爱心筑就一条“开满鲜花的长廊”,迎接因煤气爆炸而被烧伤的小戴同学回校。这条美丽的“花路”贴满了五颜六色的贺卡,康乃馨、千纸鹤、幸运星……这一活动成功地将浓浓关爱之情融入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中,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同情,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的关爱。
2 启迪生命智慧,哈佛大学教授G·W·欧尔波特认为,智慧是成熟人格所不能欠缺的部分。这智慧是一种涵盖深刻的生命体悟、敏锐的内省自觉、内化的价值理念以及能够统整知情意行的生命智慧。它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萌发,在主体的体验中生成,在生活的情景中激发,在质疑争论中碰撞。尤其是在品德课堂上,我们不应只是关注学生活动的外显状态,不应只是让学生回答一些陈述性的问题,而应创设诸如“为去医院急诊而超速行驶”、“海冈兹偷药”之类的两难情境,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辨中积累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成道德的生成与发展。
总之,品德教学应尊重生命本性,不拘泥于物象,不拘泥于琐碎的规范接受,从生命本源出发,回归生活世界,以唤醒、熏陶、感染、启迪等为手段,最终给生命个体以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使之能够向往快乐,崇尚幸福,期盼意义,创造价值。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