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让新课导入与学生零距离

作者:薛 峰 惠振兰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引起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积极思考。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案例一: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上课开始,用多媒体播放明明和兰兰分月饼的情境,4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2块;2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1块;1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该怎么写?借助学生熟悉的“分月饼”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块月饼、一块月饼,到两人分吃一块月饼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 创设生活情境,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导入新课,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案例二: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1)出示汽车牌号,说说其中的字母表示什么意思?(字母表示地点)(2)说说流行歌手组合F4的字母F表示什么含义?(字母是英语Fantasy的缩写,表示美好的意思)(3)扑克牌的J、Q、K表示什么?(字母分别表示固定的数字11、12、13)(4)出示学校门口的失物招领启事,说说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拾到人民币多少元,而要用a元来表示?a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拾到的人民币的元数)(5)揭示“用字母表示数”这个课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去思考,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创设悬念情境,扣人心弦
  
  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始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围绕着问题的核心,积极开动脑筋,琢磨思考,主动地探求教材中的知识。既巧妙地向学生提出了学习目标,又创设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
  案例三: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首先出示题目:小红今年9岁,他哥哥小华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小华今年是多少岁?有的学生顺口答到:“3岁”,但一想不对,小红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凝云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解答这个问题的,到时看谁能正确地回答出来。”从而引进新课。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启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教材和识记教材的目的。
  
  四、 创设操作情境,动手实践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发现规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案例四:一位教师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他把大萝卜和刀带到了课堂,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开始教师先指导学生分组削萝卜,第一刀削出一个面,垂直于这个面又削出第二刀,削出一个边,然后垂直于这两个面又削出第三刀,削出一个尖尖的顶,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教师因势利导地启发说:“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顶,若是用刀垂直于各个面继续削下去又会怎样呢?”学生被吸引住了,当削到第六刀时,一个具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的长方体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观察得清清楚楚,这时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学会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创设故事情境,兴趣盎然
  
  小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具有好奇心,他们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筑在积极、活跃的故事基础之上。在新课导入时,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从这些数学故事出发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入新课,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案例五: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猴王分饼的故事:“花果山上的小猴子们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你们就清楚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浓厚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 创设游戏情境,寓学于乐
  
  游戏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所以,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案例六: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与学生共同做游戏,由一个学生报出任意一个数,师生共同比赛,看谁能又对又快地判断其能否被3整除。比赛后,学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每次都是老师先判断出来?这里的奥妙在哪里?这样巧妙地运用游戏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导入新课,寓学于乐,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