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课堂允许出错

作者:吕 赟




  笔者近日在一次某地区的语文优质课活动中担任评委,在听课的活动过程中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执教者为了流畅地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不愿“节外生枝”,都对课堂中学生出错现象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都是采用了“直接跳开至下一个教学环节”这一“艺术性”的处理方式对待出错的学生。看着出错学生那一脸的尴尬,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的确,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时间把握恰倒好处、教学流程流畅”等。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错,如果去处理学生的错误自然就会影响教学节奏与预设的流程,于是不少教师就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去提问别的学生或直接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但笔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很可能只是一种模仿,可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真实而自然,它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因为错误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堂中出错,同时也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不应片面追求答对、答得最标准、最合教师的意思。要知道,教师能替代的只是看得见的答案,却不能替代学生表现出看不见的思考过程。任何正确的答案和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能得到的,往往在出错和改错的曲折探索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课堂上,错误对于学生,不是尽量避免的问题,而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其实,课堂教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引领学生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错误走向正确、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学生课堂中出现错误,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信息:或者学生的知识基础缺乏,或者学生的理解出错……此时此刻,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错误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调控,使学生的错误成为走向正确的起点。要知道,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同学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再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并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而相反,学生出错之后如果被我们置之不理,受到同学的嘲笑,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怕出错,怕暴露,怕被笑……为了避免各种错误,于是他们渐渐地就会很少和老师互动甚至干脆不开口。学生不说,老师就很难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教师教得就没底;学生上课没了兴趣,就会一上课就盼着下课铃响,自然也就学得没意思。试问,这样的课堂还能有效果吗?要知道,学生的学习欲望,总是发生在教师的不经意之时,稍纵即逝。可以这样说,对于出错的学生,教师的一句和蔼提示、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尊重的姿势,都能点亮学生的心灯,都能重新点燃学生渴求真知的燎原之火。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斥责挖苦学生,而应善于抓住错误,用好错误进行教学,这样虽然看似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却能使学生得到有益的启发和教训,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敢说敢问的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标吗?面对课堂中学生的出错现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新思考再次回答,允许向同学及老师进行质疑,有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变得日益融洽。与此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在我们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敢于正视错误,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品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画家,在完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之后,不小心将一滴颜料滴到了画布上。这时,画家拿起笔,刷刷几下,一只漂亮的小鸟诞生了!这位画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其一,他没有舍弃有污点的画;其二,他能化腐朽为神奇。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就应该像这位画家一样,把课堂中的“节外生枝”进行恰到好处的“修剪”,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真正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