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警惕数学题目生活化设计中的两个误区

作者:吴志健




  实施新课程以来,设计数学题目在注重现实性、强调生活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数学题目生活化设计中有如下两个误区,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 在习题中设置了生活陷阱
  
  习题所创设的生活情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很大,学生无法提取相关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只能胡乱猜测。这种情景致使教学目标主次颠倒,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拦路虎”。
  例如,在学生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后,设计如下习题:某工地的墙角有一堆黄沙(如下图阴影),底面半径2米,高0.6米。若每立方米黄沙重1.5吨。这堆黄沙约有多少吨?(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习题”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教学上供练习用的题目”,这类题目一般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后进行巩固时使用。本题正确算式如下:3.14×22×0.6÷3÷4×1.5,而大部分学生只能列成算式:3.14×22×0.6÷3×1.5。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不难发现只是“÷4”的问题。这道题所呈现的能力要求应该首先是学生会运用圆锥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其次才是判断出阴影部分是圆锥的。我们认为如此设计题目根本没有分清教学目标的主次,没有抓住主要目标,却在次要目标上纠缠不清。况且,学生如何判断出这个图形是圆锥的,还得从习题提供的图示来考察。题目中所呈现的堆黄沙方式更是独特,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目前都很少见。你能责怪学生不留意它吗?至于利用两面角知识去判断,那是进入高中的事情了。这种人为的陷阱,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陷阱,貌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实际上只能是适得其反。这样的“生活”设计还是没有的好。
  
  二、 设计例题时以自我生活圈为中心排斥异己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有些教师据此认为数学例题必须呈现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否则学生不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他们机械地以学生狭窄的生活圈为中心排斥异己。
  例如,苏教版国标六年级数学教科书第1页上有道例题: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该题图文结合,生动形象。有些教师却认为学生没有去过西安,例题中大、小雁塔是学生陌生的物体,不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上课时,他们就把例题改成“学校有64只小篮球,比小排球只数的2倍少22只。小排球有多少只?”。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的确如此,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桥梁。这里,我们稍加分析,就能看出:课本例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是比较两个物体的高度,不是有没有见过大、小雁塔。该题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ax±b=c这类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会解这类方程。可见,这种改题没有必要。再者,把学生的视野囿于自己的生活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对数学题目设计生活化的理解有误。
  数学题目是小学数学的重要载体,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种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要求为数学题目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有些教师把它理解为数学题目要有“生活味”是新课程的要求,数学题目要反映学生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其实这种观念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值得商榷:第一,它容易使人认为以前的题目设计不注重“生活味”。这种误解致使很多教师抛弃了以前题目设计的原则与经验。而新的设计原则与实践还不够成熟,导致他们对于题目设计徘徊在体现生活现象的表面。这是把“现实”简单地理解成“生活”造成的。我们知道数学从它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一直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反映,题目设计也是如此;当数学成为“一种技术”后,更与“生活”分不开了,题目设计更是如此。第二,以为题目的“生活味”仅仅体现在它呈现了生活中的某种现象,似乎解题过程、思路与方法、数据与运算等都没有“生活味”,在生活中找不到它们的影子。因此有人调查后惊叹:我们一生中很少使用所学的数学,我们的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太远了。这里,别说题目的解法、运算与数据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照这种逻辑,至少有两点值得思考:①绝大多数中国人一生都不用英语是事实,从三年级开始的英语教学该怎么办呢?②没有读过书的人就不应该使用汉语言在生活中进行交流吗?第三,以为学生会做题目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生就会因此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果真如此吗?试问,一个人从书本中学了很多游泳技巧后就会游泳了吗?再讲“信心”问题。数学题目在学生“信心”方面只是个外因,只能起到促进作用,而要真正提高信心必须通过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