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练习题的选择应注重科学性

作者:孙开飞




  最近,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其中一位老师执教了“认识几分之一”,在教学的巩固环节,出示了一些图形,让学生判别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3,其中有这样的一个图形(如下图):
  学生一致认为涂色部分不是1/3,理由是没有将三角形平均分成三份,因而不能用1/3来表示。
  老师点头赞许,并进一步强调: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占1/3,一定要看是否将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三份,涂色的部分是不是其中的一份……
  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的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而且这个图形确实没有平均分成三份,学生得出涂色部分不是1/3的结论并不错。但这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真的不能用1/3来表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直观图加以证明:从这个直观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涂色部分为3个小三角形,大三角形中有9个小三角形,所以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面积的1/3。
  
  反思上述错误,不管这位老师讲还是不讲阴影部分是否能用1/3来表示,都不可取。因为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刚刚接触分数,完全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若是讲涂色部份占整个图形的1/3,会干扰学生对分数的正确理解,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使讲了,学生也不一定理解;不讲,则犯科学性错误,因而老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如何才能避免上述境地呢?我觉得:
  1.要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俗话说:欲知水深浅,便得下水探。作为数学老师在备课中“下水”解题是完全有必要,也是必须的。只有肯于“下水”,勤于“下水”,善于“下水”,上起课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小学老师研究数学并不要求研究数学前沿的专业问题,但要熟知与自己工作紧密联系的问题。我们应该经常性地问自己,对于所授知识掌握到了何种程度,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吗?懂得知识的融会贯通吗?知道知识的后续发展吗?知道知识的应用价值吗?知道知识的产生背景吗?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吗?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才能不犯诸如上述的科学性错误。
  2.要提高自己的选题能力。选编习题是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一个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出现上述尴尬境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选编习题不当造成的,因而数学老师要切实提高自己选编练习题的能力。在选编习题之前,教者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其次选编的习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巩固所学知识,尤其是新授课,当学生初次接触新概念时,所选的习题综合性不宜太强;第三是选编的题目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更不能出现干扰学生掌握新知的题型(比如上述案例中的题目,如果老师讲了,则会使学生难以建立分数的概念),就上述案例中的题型,完全可以改成其他图形,也可以将阴影部分变成其他的两部分;当然所选的题型还需要符合典型性、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突出重点,锤炼“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