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教学用书:教师有效备课的原点

作者:陈黎春




  在新课改浪潮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教师,研究出了很多优质课,但广大一线教师的随堂课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呢?在大力推进有效教学的今天,他们的课又是否有效呢?调研活动中,我分别听取了两位教师讲的猜数游戏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学生的收益也相差甚远。为什么同一内容,在不同教师的理解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呢?
  我先来简要介绍一下这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描述
  两位教师所上内容是苏教版新课程标准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学生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后,练习中安排了一个猜数游戏:我想好了一个两位数,你猜猜是多少?(第43页第8题),这是教师和学生都喜欢的一个游戏。
  教师甲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了两个数,后来看到有时间,又让学生猜了三个数,前后五个数的猜测形式相同,教师始终是出题者,而学生一直是猜测者。学生在整个猜数游戏中没能亲自运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教师也始终没有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猜,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也不知道孩子是蒙的还是真的懂了,没有澄清的过程,不懂的还是不懂,只是跟随着胡乱猜测。正因为猜第一个数时学生没有掌握方法和策略,所以在猜第二个数时,就出现了教师说“比12多一些时,学生猜72”的现象,如果这时教师点拨一下,“72比12多一些吗”,学生就会觉察到72比12多得多,应该猜一个比12多一点点的数,这点搞清楚了,就不再会出现“教师说比72少得多时,学生猜82”的现象。
  教师乙在教学中,在猜测第一个数的过程中多问了几个为什么,并没有只关心比较的结果,而是引导学生讲清怎样比、怎样想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学生互猜的形式,让学生在猜与被猜的过程中始终比较着两个数的大小,权衡着该用哪个词来描述。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能更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发展数感,去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在猜数游戏中,教师还要求一方能用最少的提示让对方在最短时间内猜出,讲究猜的策略,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更多、更主动的同伴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声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课后对话
  1.与教师甲的对话:
  笔者:你平时是怎么备课的?
  教师甲:我用的是优秀教案集,因为本节课是练习课,教案集上没有,所以我就根据书本上的习题凭我的经验讲授。
  笔者:那教案集上提供的新授课你又是如何备课的呢?
  教师甲:我按照教案集上的教学过程实施,可是有时候上不出原教案的意思来。
  笔者:你没做任何修改吗?
  教师甲:他们的教案那么好,都出版了,还需要修改?
  我的思考:优秀教案集上的现成教案固然优秀,但是教师如果不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那么即使是特级教师的成功教案搬进我们的课堂也于事无补。因为每一位设计者有他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教学风格,所教学生又有他们特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风格,任何一份教案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都不可能成功。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外出听课,觉得某某老师的课很好,回来也照着上一遍,却找不到感觉的原因。所以,教师甲觉得上不出优秀教案的效果。而本课内容又是练习课,一般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这时难道我们就只能凭经验去上了吗,难道真的就没有章法可循了吗?
  2.与教师乙的对话:
  笔者:你平时是怎么备课的?
  教师乙:我备课也是参考优秀教案集的,但是每次上课前,我都会仔细阅读教学用书,尽量把教学用书中的意图讲出来。
  笔者:你刚才说上课前看教学用书,说明你觉得教学用书很重要,那么你备课时会不会看教学用书呢?
  教师乙:会的,我会先读懂教学用书,再去寻找优秀教案,看看人家是怎样体现教材意图的,并结合我们学生的情况选择这些教案中合适的环节为我所用。
  笔者:那像今天上的练习课,我听说教案集里没有现成的教案,你是怎么备课的?
  教师乙:我就以教学用书为主,根据教学用书的要求,使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
  我的思考:我不得不佩服教师乙,他已经找到了一条备课的好路子。教学用书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根本,只有领会了编者意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借鉴他人教案,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设计者的意图。我们每个人的教学形式、教学风格有所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所以应从认真阅读教学用书、深刻领会编者意图出发。
  我所碰到的这两位教师代表着不同层次的两类教师,他们在基层学校普遍存在。对前者你似乎很难责备他们不负责任,他们也是借鉴了优秀教案进课堂的,但在借鉴、使用过程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这类老师的课低效、教学达不到目标,教师本人又不懂得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者感到自己不到位,却又不深入思考,积极寻求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已经在铺天盖地的优秀教案中迷失了方向,抓不到教学用书这个根本了。
  教学用书的研读: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有四个板块:全册教材总说明、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分课时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对照教科书用旁注形式提出的具体教学意见。
  阅读总说明,体会总意图
  教材总说明,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科书的主要特点和课时安排。拿到一本教科书开始备课,我们首先应阅读全册教材总说明,对全册教材有个概括了解,做好全学期教学的准备,依据教学任务和学生情况规划学习目标,体现目标的全面性(整合三维目标)、整体性、适度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努力使“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过程性目标中得以体现,并逐步得以实现。在具体备课时,我们还得经常看看总说明,认清自己所备课时的背景意图。读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猜数游戏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了解它在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阅读单元建议,明确所处地位。
  单元建议包括教学目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说明了本单元所处的地位,提醒我们教学时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已学知识、即将学习的和今后要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分析了学生学习特点和教材编排特点。通过阅读知道猜数游戏是为认识“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服务的,而认识“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又是结合数的大小比较安排的,是在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阅读课时说明,明确教学目标。
  分课时说明包括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两部分。阅读教学说明可以理解这个练习安排的目的。阅读教学建议可以体会到,要在这个游戏中教会学生一些猜数的策略,而这样的策略并不能用教学用书上的话语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感悟。就如乙老师引导的那样,首先让学生猜第一个数,从中间猜起,再根据对方提示分段逼近,而对方在提示的过程中,根据当时情境灵活运用了“小了、大了、太小了、太大了、小一些、大一些”等词语,这时老师追问参与猜测的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澄清了自己的想法,也给其他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进一步加深印象。
  阅读教材旁注,明确具体要求。
  相比以上各部分的教学建议,教材旁注更简洁、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阅读后,我们可以更明确地知道,这个习题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教学目标除了知识性目标外,更多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经验、提升猜的策略这一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比猜整十数的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
  我觉得每次备课唯有这样前后连起来看,才能使单元的整体目标和每一课的具体目标相互融合,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持续、稳步发展。
  读懂教学用书,领会编者意图,这是我们教师进行有效备课的原点,也是我们进教室上课的首要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进一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让教材这一蓝本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