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三好学生评价改革的创新实践
作者:秦选强
一、 传统三好学生评价的理性反思
要改革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价制度,首先需要我们对沿袭半个多世纪的三好学生评选重新进行理性审视,深入透析其存在的误区与弊端。
1.评价标准移位:三好学生评价陷入选拔甄别的误区
众所周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以来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三好”(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理应是国家对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而传统的三好学生评选却将“三好”视为高标准要求,有着严格的比例控制,一般只掌握在5%至10%,已不是一般的“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而是“思想、学习、身体三者都要好中选优,并且缺一不可”。这意味着90%以上的学生只能望誉兴叹,可望而不可及。可怜的比例使得三好学生评选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专利,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却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只能让他们体验落选的失败。布鲁姆在阐述学校教育功能时指出:“不能把学校看作是提供选拔的机关,而应把学校看作是以个人发展作为第一功能的教育机关。”既然三好学生是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又何必人为地拔高其标准,用冷冰冰的比例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只要达到标准,人人都可以成为三好学生,又何乐而不为!
2.评价思想错位:三好学生评价滑向应试教育的泥淖
理性审视学校实际,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承认,在许多学校,素质教育是口号,是装饰,铺天盖地的是习题,接踵而至的是考试。理应考量学生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评价却成为应试教育的异化物。许多学校评比三好学生,虽然制订了《三好学生评比条例》,明确规定德智体全面衡量,但实际操作时,却仅仅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此评选,又焉能不误导学生?学生们心里明白,除了学习成绩,其他都是可有可无的软标准,这样一来,学生道德滑坡也就不言而喻了。一些学校施行以“好学生、好公民、好子女”为内容的“新三好”评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一好替三好”的局面。
3.评价主体缺位:三好学生评价沦为形式主义的摆设
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价,教师占据着“霸权”地位,掌控着评选结果。寥寥可数的三好学生指标,教师心中早有定数,评选时,总是略一提名,全班学生便“乖乖”举手通过。有时,教师甚至连举手表决的程序都予以免除,直接指名确定。此时的评选,只是一种形式的需要(三好学生推荐表规定填写同学推荐票数),走走过场而已,久而久之,每个学期的三好学生将会花落谁家,学生们早就心知肚明。如此评选,大部分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观望,事不关己地漠视,因为他们既没有评价自我的权利,也没有评价他人的权利,更得不到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激励性评价,主观能动性又岂能激发?
4.评价目的越位:三好学生评价蒙上功利主义的尘埃
三好学生评价,旨在激励学生更好的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争当三好学生的过程应该比评选的结果更为重要。而如今,在许多地方,评上三好学生可以升学加分,这不仅容易曲解学生争当三好学生的高尚动机,而且无形滋长了三好学生评比过程中暗箱操作、等价交换等不正之风。有的家长搞金钱投入,有的家长搞感情投资,有的家长托关系、走后门,都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二、 三好学生评价改革的创新实践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旨归的发展性评价,这是人本理念之于教育评价的应然诉求。围绕少数尖子学生的甄别性评价,焉能引发师生之间心灵的共鸣?我们必须全面开发三好学生评价之于学生的激励和引领功能。近年来,我校全面观照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学生生命特质,赋予三好学生评价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科学制定了三好学生评价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评价网络,建立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导,教师、家长、同学等的互动评价为补充的多元评价体系,只要达到标准,人人都可以成为三好学生,从而以明晰的目标引领每一位学生积极向上,以多元互动评价合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注重过程评价:让三好学生评价焕发活力
生命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预知的遭遇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一种动态的表现,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材料并加以评价,通过评价不断修正并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激励并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整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反观三好学生评价,三好学生评价不仅仅是“判官”,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向导”、助推器,让每一位学生都愉悦地走向明天。我们树立“学生努力争当三好学生的过程即学生发展过程”的理念,积极创造一切条件,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利用各种方式激励每一位学生主动争当三好学生。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让学生在争当三好学生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发展的满足。
2.注重自主评价:让三好学生评价熔铸动力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主张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重视评价对象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功能。我校的三好学生评价体系,主张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导,教师、家长、同学等的互动评价为学生自我评价服务,促进学生更加积极、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评价。学校规定,学生自评及同学评议每月进行一次,教师评议、家长评议等每学期进行两次。自我评价重在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成功感,让学生通过自评进一步明晰自我的发展状态,既体验进步,又感悟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主动地扬长补短。同学评价重在促使学生之间相互观照,通过构建良好的氛围,浸润熏染学生,增强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建构。教师评价重在发挥激励和导向功能,并为学生发展架设阶段性目标,更好地引领学生梯度发展。而家长评价则重在发挥亲情魅力,让学生感悟成长的快乐。这样不但赋予学生自我评价的权利,让每一位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发展,而且让学生真切享受来自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心灵体贴与生命关爱。
3.注重个性评价:让三好学生评价彰显魅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特殊的生命世界。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还应该是个性化的、随机生成的,甚至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让评价温馨起来,教师要帮助每一位学生设计合理的发展梯度,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梯度目标达成中、在不断的评价激励中走向发展。让评价温馨起来,如果学生在阶段性评价时,觉得自己的进步尚不理想,还可以申请延时评价或二次评价,教师要将进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申请延时评价或二次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让评价温馨起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于自卑的学生,以评价巧妙地在学生的心田播种自信的种子,促使其战胜自卑,走出低迷,积极主动地发展;对于好胜的学生,以评价激而将之,巧妙地激励其奋起直追,力攀新高。特别对于那些后进学生,教师更要睿智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以评价拨动其隐藏在内心深处不易触及的“情弦”,创造性地挖掘其内隐的积极情愫,充分肯定其点滴进步,甚至小题大做,使其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自觉主动地发展。
肖川教授曾经深情地呼吁:“让我们的学校具有人性化的学校氛围,要有温暖、温情、温馨,我们的学生才会成功、成长、成人。”人性化的教育呼唤人性化的评价。三好学生评价只有向着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助推,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甘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