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善于捕捉瞬间的德育时机

作者:刘丽琴




  学校生活中,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是于细微之处的教育。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生活事件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善于捕捉稍纵即逝、弥足珍贵的道德教育瞬间,善于把握“言贵其时”、“遇事则诲”的教育时机,做到说教无痕,润物无声。
  案例一:向善的力量
  小辉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因为经常无法控制自己为所欲为的言行而受到批评。一天,小辉的妈妈来到学校,告诉了老师这样的一件事:昨天,他在教室内拾到了162元钱,拾金不昧的他将100元交给了班主任,受到了表扬;又将10元钱交给同学小琪,由她交给了值日的老师,班级连同小琪受到了表扬;回家后他同妈妈说:明天准备将52元钱交给值日行政,班级还可以受一次表扬……
  思考:总有一股力量引领着人们向善的方向前进。尽管是饱受批评的对象,一个常常使班级的荣誉受损的孩子,在其内心深处,也有着集体荣誉感,期待受到重视与表扬,期待拥有归属感与认同感。尽管他善的行为表现出了孩子气的功利性,是在为表扬而行善,但他行为本身却是值得称道的。对这类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抓住心灵最闪光、最灵动的一刻,公开地表扬,让他感受到善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批评或表扬)是基于他的行为而不是他本身,树立对自我的肯定的价值取向;同时,需要对其行为中的功利成分进行引导,不妨在私底下说一些悄悄话:你将这些钱拆开来上交,失主会无法辨别究竟是不是自己丢的钱,你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不便……
  案例二:优等生的表里不一
  小健是班干部,每天早上、中午、甚至下午,都能够积极主动搞卫生,经常受到班主任的表扬,并且每学期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都榜上有名。一天,班主任外出学习,由其他老师代课,快到检查卫生的时间了,走廊还没有扫干净,老师催促道:谁是班长?快点出去把地拖干净,小健应了老师一句,过了好一段时间,老师发现他还在教室里,半天都没有出去。
  思考:表里不一始于孩子自以为是的精明,而所谓的“精明之举”又明显带有孩子的幼稚与势利。孩子良好行为的产生是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自律性行为的产生也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优秀学生的优秀不仅在于学习成绩的优良,还在于品行的优良,在于表里如一。老师不仅要及时发现、而且还要敏锐地指出其行为中需要摒除的因素:这样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对你的认同,不利于优良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儿时的表里不一,有时还会造成长大之后的双重性格。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自觉地为同学服务、自觉地履行个人职责作为一种美德悦纳、积淀为个人的品德,形成高尚的人格。
  案例三: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地位
  小彤在班上成绩属中下,一天,她大哭着来找老师,抽咽着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究竟为什么呢?原来,在走廊玩耍时,她不小心踩了班长小欣的鞋,小欣用手指着她盛气凌人地说:要么你用手帮我擦干净,要么我踩回你一脚。旁边观望的小林见状,趁机踩了小彤一脚便逃走了。老师问:你哭得这么伤心,究竟是因为小林踩了你一脚,还是因为小欣说话的语气?小彤回答:因为小欣的话。
  思考:学校是小的社会、社区的缩影。在学校生活中,学习成绩较差、交往能力较弱、行为偏差较多的孩子,往往构成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从表面看来,他们不会被老师所宠爱,不会被同学过多关注,行为偏差较多的学生还因经常被批评而不被其他同学接纳。作为一个弱势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在班级中的弱势地位与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只不过已经习惯了。面对这种常见的情况,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表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批评孩子需表现出对事不对人的人格尊重,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强势的、优秀的学生进行平等的价值观教育:人是平等的,不会因为具有某些特别的技能而高人一等,对于弱势的同学应该尊重、关心、帮助而不是歧视或欺负。
  案例四:争取被平等对待的权利
  小文很调皮,坐不好,站不好,走不好,学习成绩也不好,喜欢追逐、打闹、在不该说话的场合说话,几乎所有的不守纪行为他都会有份,因而也经常被老师批评,对此他似乎也不太在乎。但小文渐渐发现一个令人伤心的事实:同样是同学在操场上追逐,他就会被投诉到班主任那儿,而其他同学则不会被人投诉;同样是在厕所里玩水打闹,被投诉到老师那儿的又是他。他不明白,为什么被投诉的总是他。
  思考:中低年级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奇特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为“趋师性”(从师心理)。当老师喜欢或肯定某一个学生时,学生也跟着肯定,哪怕他犯了错误也较易被理解与谅解,而对于老师经常批评的学生,则比较苛刻,几乎是“有错必报”、“每错必纠”,哪怕是极其小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多次对同学产生了伤害或影响到班级,另一方面,也是所投诉的事情老师比较容易相信,凡汇报必成功,“告状”的成功率比较高。老师应该做的是淡化学生的告状,对学生的告状,尽量不要每告必管,小事尽量让学生子自己解决;减少对行为偏差较多学生的批评率和公开批评的次数,以宽容之心对待那些易犯错、多犯错的孩子。
  学校生活中,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反应,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行为的产生,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身心的健康成长。善于观察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瞬间举动,并施以及时的、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引导与指点,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所应追求的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