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校本教研要关注教师的教育原生态

作者:李本聪




  校本教研风风雨雨,一路走来,逐渐被教师认同接纳,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 “助推器”。教师不用走出校门,依靠现代化远程教育设备,依靠年级组或校际之间的研讨,依靠专业书刊的阅读,在专业引领下,反思课堂实践,相互交流,便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疑难问题,使自己得到发展。这对地处偏远山区,经费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的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教师培训方式。
  但是在以往的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过分注重了向别人取经,向外界学习,而忽视了自己学校里一线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中探索出来的,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成功的方法,这些东西恰恰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最具活力的教育原生态。保护、发掘、利用这种原生态,进一步引导校本教研走向深入,打开新的教研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是我提出这个问题的动因。
  
  一、 为什么要关注教育原生态
  
  问题研究和经验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两翼,这两只翅膀在任何时侯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波斯纳对教师成长给出了“经验+反思”的经典公式,可我们现在似乎把经验研究给忽视了。据笔者对省外一家教育研究刊物的统计,全年刊发校本教研方面的文章9篇,其中研究经验的3篇,所占比重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是受固有思想意识的影响,经验不讲不会跑,问题不讲不得了。我们承认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但我们也得承认经验如果不研究推广,不发扬光大就是一种可惜,更是一种宝贵资源的闲置浪费。其次是以为问题解决了就天下太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经验一旦积淀形成,便获得了相对的稳定性,长期地影响着教育教学,决定一个教师的终生发展。最后是研究方向的迷失。以为“洋”的总比“土”的好,别人总比自家强,跪着教书,仰视别人。其实校本教研更需要的是不卑不亢,开发自己,继承创新。
  经验是一所学校恒定发展的内动力,教育形势可以千变万化,教育观念可以一时一个花样,但那些经过教师长期努力形成的经验却会青春常驻。譬如良好的校风学风,由高尚道德和书籍影响形成的人文氛围、智力背景,还有教师的归属感,敬业精神,这些依赖经验形成的东西,才是一所学校真正的品牌内涵。
  
  二、 怎样关注教育原生态
  
  1.要放开眼睛看
  在一个班级里,当老师有事急需离开教室前去处理,教室中听不见讲话的声音,看不到走动的身影,同学们能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这样的现象不是偶尔,而是经常。那么这位教师就很值得研究者注意了。他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学生为什么能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师生之间究竟建立了怎样的一种默契?成功的表象背后往往隐藏了宝贵的经验。如果在一个班级里消灭了考试不及格,好分数不是以单个学生出现,而是以群体出现,那么教这个班级的学科教师就很值得我们去走访;如果一个班级里,上课时学生小手常举,小口常开,和老师对话交流时你来我往,伶牙俐齿,那么,我真有些按奈不住了,想马上去研究这位教师,向他学习,把成功的经验发掘出来,与人分享。我以上所说的不是假设,而是存在于每一所学校里的,只是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罢了。
  2.要伸长耳朵听
  就人的心理来讲,许多时候我们会把失败和问题这枚果子放在心中独自咀嚼,羞于启齿。而成功的经验却像一件时髦的新衣,我们更愿意将它穿在身上,在别人面前炫耀。我们应该做个聪明的听众,甘当学生,抓住一切可听的机会,教育原生态便会源源不断地涌到你的眼前来,注入心间,促成自我研究和自身专业本领的提高。研究推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本土经验,更能使广大教师受益,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水平。
  3.要开动脑筋想
  开动脑筋想就是要探究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因果关系。因果之间是一种互逆,因导致了果,果又支配着因。对结果背后原因的分析思考,会使研究变得更深刻、更厚重。一位班主任走进教室去上晚自习,怎么电灯换成了烛火,再一看,桌上还摆放着蛋糕,学生们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哦,学生在为他们的老师过生日!这种被学生记着、挂着、念着、敬爱着的待遇很多教师是享受不到的。分析这个案例,我们想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想到教育教学的成功,想到教师的付出和回报,想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这层意义上讲,真正的校本教研更要依靠教师的不断研究来使研究者提高。
  4.要扎扎实实做
  当我们收集到足够多的经验资料后,校本教研的管理者们便要下力气,花工夫把这些“教育原生态”以培训、讲座、经验交流、观摩、开现场会、或是提炼课题等形式在教师中推广,使个人的智慧变成一所学校教师乃至更广大地区教师的智慧。因为这种教育原生态是从群众中来,再经研究者的充实和升华,回到群众中去的,理论的根须便更能扎进教师的心中。由于它不是舶来品,其表现更具特色和亲和力,更平易近人,所以,教师更容易接受它、学习它、使用它,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的血肉。
  
  三、 关注教育原生态的意义
  
  1.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当教师自己的经验被发掘研究,推广到同行那里,取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后,这本身就是对教师最大的激励和奖赏,是对其劳动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崇高的荣誉,标志着教师教育教学的成功。这必然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在以后的工作中,给自己确定更加高远的目标,努力奋斗,追求卓越,成为名师。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创立的“读——想——理解——写”教学法,在学校推广后,他的研究越来越向前发展,越来越深入,逐渐成了区域内有影响力的教师。所以关注教育原生态的校本教研更值得大力提倡。
  2.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经过自己的工作实践,创造了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这些经验也许对一个县、一个省来说,因为地区差异、教师素质、学生来源的不同,没有太多的借鉴可能。但在同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氛围基本同质的情况下,这些经验的可借鉴性就很大了。校本教研中,老师们完全可以连根带泥将别人的经验移植过来,种在自己的课堂上。这样产生的效果肯定会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帮助。
  教育原生态作为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研究成果,是一所学校宝贵的财富。关注教育原生态的校本教研,就是为了将这笔财富永续利用,激发教师的成就欲望,教好书,育好人,最终造就一大批教育专家型教师。
  3.催生本土教育理论
  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一样不可忽视。当初课程改革的设计者们由于本土理论准备不足,或是留洋背景,其象牙塔里制作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好、前卫,但到实践中往往水土不服,甚至遭到传统教育文化的拒绝。譬如现今炒得很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能在欧美那种文化背景下,确实是灵丹妙药,但乡村学校基本上是说说而已,很少见人实行之。反倒是后六中学那种“抓好常规”,洋思学校创造的“先学后教”等本土理论,引起许多同行千里“朝圣”,爱听、爱学,心向往之,身行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