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作者:孔德英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的优化组合构成良好学习品质。它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而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动机、习惯与方法、自信心等通过影响智力活动而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它是学习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而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健全人格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所以,学生人格的形成直接决定着学习品质的培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遗传素质)、心理的(自我意识)和社会的(社会要求、期望)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其任务都是由个体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决定的。在任何阶段,如果个体解决了冲突或矛盾,完成了该阶段所要求的任务,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1]。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特别强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不存在发展与不发展的问题,而只有发展的好坏。每个人都会经历八个阶段的发展,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都可能出现成功或不成功之处。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仅仅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内容,但不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出现[2]。
  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人格发展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其面临的主要危机是解决“勤奋感与自卑感”之间的冲突或矛盾。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这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与习惯。若教师、家长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科学教育,学生很容易获得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形成展示自己的能力。这种积极的人格有利于学生在第五个阶段形成“自我同一”的积极人格特征:学习刻苦,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理想远大,人际关系融洽。抓住小学阶段这一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习品质的核心与关键。
  
  一、 科学施教,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有用、有价值且喜欢学习,愿意学习,以此为乐。它是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影响着学习行为、结果和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除家长外,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科内容、组织形式、课堂情景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体现出对学科的热爱等情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精心设计教学形式与加工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或改变学习态度。
  
  二、 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果学生学习动力来自于自身,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及追求的目的,无需外力推动,如求知欲、好奇心等,这种内部动力是持久、稳定的、强有力的。如果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由学生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客观因素引起的,如为了获得(避免)家长或老师的奖励(惩罚)而读书,为了应付考试而开夜车学习,这种外部动力是暂时、不稳定的,因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最终要培养内在学习动力。因此,教师或家长应利用一些方法和技术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持续推动学习活动的高效进行。具体措施:
  1.多把尺子评价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增强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教师要运用种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优势,积极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产生使自己更好更优秀的愿望。这种积极的心态迁移到学习中,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技能掌握的好,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学生会慢慢喜欢学校、老师、学习,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状态。
  2.积极归因,坚定努力学习的信心
   学生在考试、测验后,教师会和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即进行成败归因,尤其失败以后,如果归因不合理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情绪和学习行为。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因素有许多,如能力、努力、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在这些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把原因归于努力,会使成功者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也会使失败者不至于过分自卑,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现状,使失败者进一步努力学习,争取以后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积极归因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信念,使学生懂得努力与学习成功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进取的品质。
  3.利用兴趣迁移,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探究欲非常强,世间万物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常常会把学习抛到脑后,影响学习,受到批评与惩罚。但批评惩罚不但没有使学生喜欢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反而使学生厌学。那么教师就应换一个角度看待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成为学习的动力。如对学生们热衷的一些玩具、游戏活动宜疏不宜赌,老师可利用班会时间举行比赛、设计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用途与价值。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自我控制,把游戏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推动力量。
  4.恰当奖惩,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但表扬与奖励使用过多或不当都有消极作用。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力。所以,表扬与奖励首先要具体,表扬学生某一点好,如作业字迹清楚或按时完成。其次要及时、经常。及时告诉学生学习中的优点,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以激发其上进心;经常地反馈学习中的信息会激起学生继续努力的愿望,使学生不断地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后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物质奖励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推动作用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奖励的作用逐渐增大。
  
  三、 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学习方法不科学,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家长在不同年级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不同:低年级阶段,首先教给学生书写技能、识字和阅读的方法。其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小教会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随着年级升高,知识增多加深,学生要学得快,学的好更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及解数学应用题和各种记忆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更爱学习。
  
  四、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学习自觉、主动,不用管,不用催,长大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也能主动学习。所以,良好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的推动力量,使学生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好成绩,它能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良好学习习惯包括低年级学生的基本习惯,如上学前要带齐学习用品,上课要遵守课堂秩序,课后要按时完成作业等,高年级的阅读、独立思考、积极发言、预习、复习总结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的,其形成主要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训练。对此,教师、家长应有预见性,力争主动,绝不能放任自流,等学习上出了问题再处理和补救。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主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2] 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