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小学高年级学生发言消极的原因及转化

作者:苏海峰




  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每接手一个年级或者班级,总发现学生普遍发言消极。口头询问语数外等学科的老师,都反映情况大同小异。那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发言现状到底如何呢?笔者采用随堂听课的形式,随机对91名学生的语文课发言情况作了一个调查统计。调查后发现,四年级某班共有学生43名,上课能踊跃发言的人数在15~21人,偶尔发言的人数在6~10人,不发言的人数在9~15人,人均发言次数0.8~1次;六年级某班共有学生48人,上课能踊跃发言的人数在6~8人,偶尔发言的人数在4~7人,不发言的人数在28~32人,人均发言次数0.3~0.5次。
  调查是随机的,比较发现,四年级学生在踊跃发言的人数和人均发言次数上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而在不发言的人数上又明显低于高年级。这些数据基本确诊了高年级学生发言消极的怪病,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 原因调查
  
  不可否认,高年级学生发言消极的重要原因是开始步入青春期,存在一定的害羞心理。但学生害羞只是一个内在因素,是否还有一些外在因素在刺激着这些学生不发言呢?
  笔者随机抽取六年级各班科学课上不发言的学生50名,
  采用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等方法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于调查采用的是实话实说的无记名方式,被调查的学生无任何后顾之忧,本次调查的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我校高年级学生发言消极的真实原因。
  1.嘲笑与否定,没勇气回答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调查显示,学生上课不发言的原因之一相对集中,13名学生(占总人数的26%)是因为怕被同学嘲笑,12名学生(占总人数的24%)是因为怕老师眼神、手势上的否定。访谈中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也曾发言过好几次,但要么受学生嘲笑,要么被老师手势否定,几次下来,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逐渐失去了举手发言的勇气。
  2.惧怕与冷落,没动力回答
  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天生胆小、怯懦的性格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调查显示:9名学生(占总人数的18%)是因为惧怕老师而不发言,3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是因为自己受老师冷落已经习惯了而不发言。访谈中还发现,12名因惧怕和冷落而不发言的学生中,有10名是女同学。同时还发现,学生的惧怕与冷落不仅表现在心理上,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其中有4名学生是因为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没有兴致发言。
  3.思考时间少,来不及回答
  研究表明: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过一秒钟,这么短的时间孩子根本来不及动脑思考,而当等待的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时,孩子的回答往往更完整甚至带有创造性。调查显示:有9名学生(占总人数的18%)是因为问题没有想好而没有发言。访谈得知,有些学生总觉得老师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了,有些问题自己也在独立思考,甚至有了初步的答案,就是速度上慢了一拍。
  
  二、 转化策略
  
  怎样让小学高年级课堂也“小手如林”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1.晓之以理,培养学生发言品质
  学生间的嘲笑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发言勇气,这个道理高年级学生都能明白。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品质。这种品质指的是发言者语言礼貌、态度大方,倾听者能虚心地学习和友好地帮助。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发言品质优秀的标准。如发言者的发言是给老师和同学听的,声音应该响亮些,说话的速度要适中;同学发言时,每一个人应该认真倾听,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发言者的错误回答得到同学的指正时要道声“谢谢”;发言者的人格受到同学侮辱时,要引导学生对某些事物或看法达成共识,并促成该同学对发言者主动道歉;当学生发言忸怩或小声的时候,师生要以鼓励为主,避免“哎、呀”等埋怨声。试想,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回答问题,学生还怕什么呢?
  2.俯下身子,提高教师亲和力
  事实表明:大多数孩子自幼儿起,心理上就是惧怕老师的。如果性格胆怯,对老师更是敬而远之,上课自然就不敢发言。教师尊重学生,能取信于学生,学生才乐意听凭教导;教师教态亲切感人,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吸引力,课堂气氛就显得愉快和谐,学生就能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相反如果教师高高在上,表情严肃僵硬,学生自然会望而生畏,小心谨慎地抑制自己的行为。想要让生性胆小的学生也能勇敢地举起自己的小手,教师需要将重心下移,俯下身子,多和学生谈心,做一个平易近人、值得学生信赖的老师。
  3.学会倾听,优化教师体态语言
  教师上课其实也是按部就班的,都会按照自己的教学步骤进行有序教学。在某些教学环节,我们教师也有意给了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机会。但或许是教师不够用心的缘故,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错误的时候,当学生的发言十分啰嗦的时候,教师一不小心就会因为自己的体态语言给学生“温柔一刀”,几次下来,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阴影与创伤。要减少教师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养成一种倾听的习惯。只要是学生的发言,不管对错,教师都要认真倾听,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纠偏。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表现欲就会愈加强烈,发言的勇气也就与日俱增。
  4.有效提问,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课堂提问要发乎情,晓乎理,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梯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以致学生脱口而出,也不能过于复杂,以致学生思维断层,弄清学生回答时有哪些可能性的答案,对这些都要精心设计。针对问题的实质、难度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问题后,还应注意提问技巧,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不断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有思考的自由。不在课堂上催促学生“想”,否则有可能把学习变成一种“表现”,学生会揣测老师希望的答案,并用尽量少的话说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益处。加强有效提问,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5.创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盘点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成偏科状态、学习困难的人群还颇具规模。一个典型的例子:男生张某语文、英语课的学习情况糟糕,课上基本不发言,背诵课文拖拖拉拉,连基本的生字词也默写不出,但其数学课和科学课的表现却十分抢眼,发言积极,成绩优异。女生何某是班干部,是语文老师的得力助手,撰写的日记还在某杂志公开发表,但其在科学课上却表现糟糕,安分守己的背后是金口难开。这些学生不发言的原因就是缺乏学习动力。因此,给这部分学生寻找合适的动力源头是关键。如我给学生找的动力源是“免死金牌”。学生上课只要没有违反纪律,不管发言对错,都能拿到“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其实只是我的一个个人印章,但我对学生有承诺:犯一个错误可以用一个“免死金牌”抵消,“免死金牌”的个数就相当于学生的平时成绩,5分一个。承诺的东西必须兑现,我和学生间的约定一直这样持续着。“免死金牌”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诱惑,一些学困生、偏科学生也是羡慕不已,表面上他们是为“免死金牌”而发言,事实上他们已经喜欢上科学课了,学习动力已经被激发出来。
  想要改变高年级学生发言消极的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理由相信,当我们的学生懂得了尊重别人,教师提高了自身的亲和力,学会了倾听与等待,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发言现状也定能得到很大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