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数学课堂阅读指导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金荣




  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复习,新课标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技能作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进行培养。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文中出现的概念不算太抽象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讲解后阅读。如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关于几何形体知识的内容可安排在讲授之前阅读;“简单统计”一节可采用边讲授边阅读的形式;而苏教版第十册“数的整除”一节宜安排在讲授之后阅读,因为这一节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分类讨论对学生来说没有基础,如果讲授前阅读,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很可能会糊涂,最好教师先讲授,讲授过程中要渗透数的分类讨论思想,之后的阅读收获会大些。
  
  二、 设置阅读问题,把握重点,顺利通过难点
  
  我国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阶段,不论是安排讲授前阅读还是讲授后阅读,都应精心组织设置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概括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式宜多样。如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等。阅读思考题要分层次,如字面理解层次,即不需要深入地阅读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主要训练通过阅读获得教材中一个术语、一个符号、一个公式、一句话等的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技能;解释层次的问题比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要深入,涉及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比较及发现规律的技巧;创新层次的问题要求有超出教材之外的新思想和新见解,或作出个人的独到判断等。
  
  三、 合理安排时间,留有分析思考余地
  
  阅读最忌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只安排很短时间的阅读,也不出示阅读提纲或问题,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结果学生在漫无目标的状态下浪费了时间,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安排阅读前一定要估算好时间,在既定目标的状态下,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余地,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并记忆主要内容,而且能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讲究阅读速度,每分钟达到多少字、词,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短短一面的教材有时甚至要安排十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
  
  四、 教授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质量
  
  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精力要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实践表明,学生不会阅读数学符号和图表,不明其中的含义,是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最大障碍,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加以引导。例题应充分帮助学生理解解题的各个步骤,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根据题意,得”的“根据”和说理性问题的“所以”等。故而笔者认为数学例题的阅读应提倡三思:一思解题思想与方法;二思每步的根据和理由;三思有无其他解法。要仔细领会文中是如何由一个特征或若干个特例上升为一般原理或概念的,反过来又是如何用特例去进一步加深对一般原理或概念的解释,这个很重要,因为“掌握数学术语不是简单地记忆词汇,而是一个掌握抽象概念的过程”。经常注意这个环节,对形成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非常有益,这就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每句的引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认真体会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力求真正理解新引出的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过程。
  阅读时可用笔做各种记号或在空白处加上理解说明,促进记忆。重点概念、公式、法则要用心记,几何形体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图形模式的记忆,结合图形将概念、公式“图形化”。为丰富数学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朗读(a+b)c=ac+bc,,s=πr2等有关概念、公式的文字叙述,如(a+b)c=ac+bc可引导学生读成“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所得积相加”。
  较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不列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阅读:粗读(感知本节知识框架)→生疑(经过思考提出问题)→精读(带着疑问去详尽阅读)→回忆(读后尝试回忆,检查记忆效果)→概括(总结本节知识要点),以便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五、 重视复读,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复读是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进行的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既温故又知新,具体任务是通过阅读,把本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概括化,以形成纲要或图表,更好地理清关系,加强记忆。如“线段、直线、射线”这一小节,学习完之后,让学生复读,同时出示下列框图让学生阅读完成。这样做便于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复读时还可以布置另外一些指定阅读作业,如让学生对某个重要数学概念写一个说明;分析一个公式的使用及适用条件、注意事项;寻找一个原理的变式等。如对“三角形”一小节可出示下列阅读题:1、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具有哪些特征?3、三角形按角如何分类?按边又如何分?4、三角形有几条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呈现出来的形态又是怎样的?
  通过复读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教材的一般编写结构,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如三角形一节的由一般到特殊的编写结构,不仅可以让学生依次掌握各种三角形的性质,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概念的外延不断减少而内涵不断增多的“反变”思想。
  
  六、 明确阅读意义,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自觉性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源泉,教学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的,考试考查也是以教材为根本的,教材是教材编写者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学生学习心理等精心编制而成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阅读教材的必要性。教师再渗透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启迪学生认识阅读自学能力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能力。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就是靠刻苦自学数学获得初步成功的,爱迪生在学校时间不足三年,全靠阅读自学成为大发明家等等。这样,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学生阅读数学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