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与相关问题探析
作者:熊其军
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启动,更是为学校营造了前所未有的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本文就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实际,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保证体育大课间活动更好的发展。
一、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具体实践
1.构建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体系
本着小型多样、快乐健康、寓教于乐、强身健体、促德辅智、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根据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开发大课间活动内容。于是,我们对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作如下的开发与创新: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设置上是非常丰富的,总体上能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在涵盖学校体育基本的活动项目后,还结合当地实际,自创板鞋、高跷等新型活动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项目内容设置的多样性。同时,在各个活动的具体实施要求中也体现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变化来实施区别对待的教育原则。例如,在基本体操的掌握要求中,对于第八套儿童广播体操和自编的踏板操,整个学校一到六年级的学生都必须掌握;在必学项目掌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年段的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相对简单又不失活泼的草盘操,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要求掌握相对复杂的少年拳。
2.创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学校编排在课表中的作息制度,它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全校师生必须人人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一般是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活动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采用“团体活动”和“方阵活动”两种形式。“团体活动”是指全校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开展相关的活动。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地点集中,便于督促检查,相互促进。“方阵活动”则以年级为单位,根据活动场地划分年级方阵。一个年级为一个方阵,在大课间活动时间,各方阵充分展示自己年级的活动特色。各年级根据一周的活动安排表,在指定的地点开展属于自己方阵的活动项目。它的特点是地点分散,组织形式灵活,便于协调,容易展现特色。
在大课间活动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并且每周每班活动内容基本固定,一周后器材轮流,既保证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活动技能,又经常翻新,使学生的活动热情持续保持在高涨状态。
3.建立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评价机制
(1)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综合评价是对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总评价,每学期一次,其内容为计划、措施、师资、制度、领导机制、经费投入与器材配备、学生活动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体现、学生参加的普及率、活动成果展示、现场观摩等。单项评价是对某一单项的评价,以班级为单位,每月一次,评价的内容标准活动内容新,创编形式新,活动过程顺,学生兴趣高。
(2)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
整体评价是对全体学生的身体全面评价。每学期一次,评价的内容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个体评价是对某学生某种运动技能的水平评价。每月评比一次“运动之星”,以年级段为单位。
(3)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是以班级活动出勤率为重要依据。结果评价是“运动之星”的多少,每月一次的特色活动创编评比及全校性的活动成果展示。
4.完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管理制度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管理与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
(1)组织机构系统化
学校专门成立一个隶属于教导处的体艺卫工作室,形成校长统帅、体艺卫室主抓、体育老师牵头、班主任落实、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2)活动管理制度化
学校在各阶段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领导督导制、体艺卫室负责制、班主任量化管理制、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制、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保障制、体育大课间活动经费落实制”等相关制度。
(3)活动内涵丰富化
学校还专门成立体育大课间活动项目开发小组,召集了一批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组成开发小组,根据学生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体育活动项目,以求活动的内容不断适应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形势的改变,以及学生喜好的变化。
二、 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对策
1.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仍缺乏活动的生命力
纵观学校活动内容的设置,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并且在一定的周期后轮换活动内容,在一段时期内能够保证学生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然而,长此以往,一个模式一成不变,活动内容不补充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会厌烦,甚至失去兴趣。根据小学生兴趣广而转移快的心理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项目开发小组的成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收集活动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不断引进、创编、传授新的活动内容,变换活动方式,更换背景音乐,修订评价办法,与时俱进,不断补充,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活动质量,永葆大课间活动的生命力。
2.活动形式较单一,时间安排过于固定
在实际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大部分学校是采用“团体活动”和“方阵活动”两种形式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但是在体育大课间活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习惯了课间操前后进行体育活动,90%的学生认为学校下午放学时间后的将近两个小时的等待时间可以合理分配后活动。如果这个时间段学校能进行有效的组织来进行体育活动,即使只是让孩子们在操场上跑一跑,做做游戏,孩子们肯定比谁都开心,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身体,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一天学习的紧张与疲劳,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也更能体现大课间活动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3.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题性不够明确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以及个人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大,许多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虽然能按计划开展,学生们体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个大课间活动的主题性仍然不够明确,如果能赋予每一周期的大课间活动一定的主题性,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统一规划、整体设计后再开展,那么不仅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上得到身体锻炼,也可以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激发他们对运动的热爱及良好团队意识等思想品质的形成。
体育大课间活动能使学生获得情绪的良好体验,个性的独立发展,人际关系的平等和谐,达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从中获得极大的成功和满足。
体育大课间活动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程化研究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