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学生的自主探索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作者:郑小青




  一次“同课同构”教研活动中,师徒两人在教学让学生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时,均出现了教学意外:一位学生只指出了数学课本封面周围的“4”个点(如图)。发生这样的现象,师徒两人作了不同的教学处理。
  案例一:A教师(徒弟)
  师(质问):你指的是这本数学课本的四个点,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是这样的吗?
  生沉默不语。
  
  师(焦急):你们都不能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看老师的演示。
  A老师连忙用手沿着数学课本的边沿从A点运行到B点,然后运行到C点,再运行到D点,最后运行回A点;一边运行一边说:“象这样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起点,就是这本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再做一次。“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认识”到此结束。
  案例二:B教师(师傅)
  教师先指了A点,又指了B点,问“从A点能一下子就到B点吗?一周就是指“4”个点吗?”
  学生似有所悟,手势马上进行调整,从A点起沿着边线运行到B点,再到C点,再到D点,最后回到A点。
  师:“嗨,这样指才是……?”
  生:数学课本封面的一周。
  师:对,数学课本封面的一周,就是它的周长;从哪里指到哪里也能指出这本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汇报相当精彩:生2手势运行是从“A→D→C→B→(回到)A”;生3手势运行是从“C→B→A→D→(回到)C……
  在学生群情激动之时,B教师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沟通:“刚才的指法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哪些地方又是相同的呢?”通过同桌说一说,议一议,使学生对比得出:起点不一样,运行方向不一样,这是不同之处;都是从一个起点出发,又要回到这个起点,这是相同之处。至此,“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这个概念已经动态生成,学生已经深刻理解“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数学课本一周的长度,它应该是从某个起点出发,沿着数学课本的封面顺次运行又回到起点,它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对比上面两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发现:B教师精彩的课堂生成源于他有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
  
  一、 课堂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谓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案例一中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A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而是以“讲解—模仿”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了灌输。这种教学模式借助“依样画葫芦”来完成学习任务,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他在学习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与个体经历,而这些经验与体会则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意义自我赋予的过程,是主体自我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当学生出现了只指出数学课本封面周围的“4”个点的现象时,并不是说学生对“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不理解,只是学生的表述出现了问题。作为教师应沉着应对,要相信学生能行,要为学生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创设足够的探索时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在尝试、对比中,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二、 课堂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课堂是学生的,也是老师的。学生在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发挥学习的主导作用,恰当地组织并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当学生用手指着数学课本封面周围的4个点认为是它的周长时,A教师经过教学努力后,只得靠自己的示范让学生进行机械的接受(当然,接受式学习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而B教师则意识到: “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这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确定的,是指数学课本封面的一周,但实际却指了它的4个点。于是,问道:“从A点能一下子就到B点吗?一周就是指“4”个点吗?”一语惊醒梦中人,B教师的话点拔了学生,解决了学生的思维障碍,使学生自主地产生了“用手沿着数学课本封面的边沿从A点运行到B点,再到C点,再到D点,最后回到A点”的动作;“从哪里指到哪里也能指出这本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出现了数学课本封面周长运行的多样性,最后对比不同学生用手势运行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使学生自主默会、理解、掌握了“数学课本封面周长”这个概念。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是学生合作群体中的首席。而学生也在教师引导下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明晰了自己的想法,促使知识的自我建构。
  由此可见: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的“主导”不是直接以说教的方式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如A教师),而是指教师的“导”要有艺术性(如B教师)。教师要把握“导”的程度,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教师要把握“导”的时机,当学生发生错误时,当学生思维混沌时,当学生有创造性见解时,当学生认知发生冲突时,当师生对话不畅时,教师就该适时指导和点拔。教师还要把握“导”的方法,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