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品德教育的三种境界

作者:王光辉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用三句宋词描述了治学过程中的三种境界,我们由之联想到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是一个逐步深化、内化的过程,特精心挑选了三句诗以概括,姑且称之为品德教育的三种境界吧。
  
  一、 提高认识: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知荣辱、识善恶,进而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坚持正确的行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有以下途径。
  1.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身边的同龄人榜样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中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可从学习、守纪、礼仪、卫生、体育等方面评选出先进,宣传、号召学生学习,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教育学生。先进典型对学生的教育生动、具体、深刻,学生们学先进、找差距、赶帮超,就能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2.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渗透品德教育,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3.关注生活
  教师还应努力拓宽德育渠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及时了解国家大事乃至天下大事。如可要求学生收集运动员奋勇拼搏的图片,办一次图片展,讲讲运动员平时刻苦训练的故事,唱唱《红旗飘飘》《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歌曲,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运动员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精神。
  
  二、 指导行为:远近高低各不同
  
  1.要亡羊补牢,也要未雨绸缪
  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都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词,一个是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一个是说,趁天没下雨先修缮好门窗,做事情事先应做好准备。两个词都不是贬义词,但联系到具体的德育工作就不一样了。面对一些无法预计到的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亡羊补牢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学会在动态环境中认识问题,注意观察其变化的特点,准确掌握问题的出现和将发生的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微小的不足都要予以重视,要注意观察分析,把一切不利因素消弭于萌芽,防患于未然。
  2.要明察秋毫,也可难得糊涂
  学生思想、情绪方面的事,哪怕是一件最不起眼的小事,也是教师的大事。这方面教师应主动出击,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通过向周围同学了解情况,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来个明察秋毫。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才能及时帮助他们,使他们心情舒畅,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面对班中学习、劳动、生活诸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有时不妨“难得糊涂”一下,也可来个“冷处理”。学生犯了错误后,自己都会有所察觉,教师此时的说教当然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如果是由他自己认识到错误,效果自然最好。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犯错时,教师没必要兴师动众,可以适时的保持沉默,让他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心甘情愿地改正。难得糊涂是给学生一个机会,因为过分严格的要求,极易激化矛盾,反而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3.要批评惩戒,更要帮助改正
  对学生的过失进行批评惩戒,是常见的教育手段。对于那些不自觉的学生,它从外部施加一定的压力,迫使其认真进行反思、觉悟,重新振奋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自觉的学生来说,它可以帮助他们借鉴别人的教训,引以为戒。究其源,挖其根,析其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样批评也就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三、 促进内省:此时无声胜有声
  
  现在教育界很流行一个词,叫“教育无痕”,即教育者不暴露自己的教育意图,用自然的行动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其实,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1.创设氛围
  创设育人的无痕境界首先要创设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顿悟的氛围。曾经参观过一所学校,走进校门,迎面看见墙上高挂着的三个镜框,前面两个镜框里镶着这所学校培养出的名人的照片,而第三个镜框却空着,这不能不使人遐想,这第三个镜框里将会镶上谁的照片呢?相信每个走进校门的学生都会如此这般地自问,并因此有了一个具体的目标。这三个镜框不露痕迹地渗透着“努力学习”“为校争光”的教育,必将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动力。
  2.注重身教
  身教是实现教育“无痕”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人师表。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
  3.运用智慧
  “教育无痕”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育人的无痕境界需要为师者具备高超的艺术,需要对学生的生活见微知著,在无痕的境界中让学生知情达理。上面说的“三个镜框”的故事无疑就是教育者智慧的显现。育人的无痕境界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浸润,在享受中悟理,在享受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