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集体备课应从解读教材开始
作者:张群芳
开学初,学校教学处根据“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要求”)的原则具体布置了各学科集体备课的任务,除了对前三个“定”都作统一规定予以保障外,还特别明确了集体备课的内容为一个单元,对单元中每一课都能备出一个简要的教学思路。应当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设想。然而,从教师的反应来看,却不是很积极。再查一查各个备课组交上来的每课教学思路,问题就出来了,记录本上千篇一律地写着:“一、导入新课……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作业指导……”因为是简要思路,所以每个环节后面都笼统地写了两行字,根本显示不出每篇课文的独特性。如果把这些作为集体备课的成果,无疑这是—次失败的尝试。作为一名教学管理人员,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笔者的重视和思考。如何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带着这个问题,在第二次集体备课时间到来时,我深入到其中的一个组参与了活动。在我的引领下,教师先对一个单元的教材特点进行了总体分析和把握,然后一篇课文一篇课文进行梳理,对每一篇课文也是由整体到部分一段一段地解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有的谈自己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有的谈自己对作者用词造句之精妙的鉴赏,有的谈在教学这一段时可以设置哪个语文能力训练等等,大家各抒己见,场面相当热烈。两个小时的集体备课时间过去了,可老师们还意犹未尽,觉得这样的集体备课收获很大。
分析思考:
同样是一次集体备课,为什么效果会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集体研讨的内容不同。前者是课文的教学思路设计,后者是教材的理解把握。笔者认为,集体备课应从解读教材开始,理由有三:首先,从备课的流程来看,教学设计必须源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现在课改刚刚经历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一个轮回,对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一线的教师还不是十分熟悉。就拿语文教材来讲,好多课文都是新的。如果不好好地研究教材,对教材没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就很难拿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完善的教学设计。第二,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的载体,教师更要考虑的是如何用教材来教。只有真正熟悉了教材、吃透了教材,才能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纲举目张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把课上得扎实有效,而且脉络明晰。第三,从教师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出发,每一篇课文都统一教法,不利于教师个体独特性的发展。只要对每篇教材的整体和部分、内容和形式都把握到位了,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趋于一致了,那么如何安排教学过程、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些就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功底和特长自行设计,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利于教师的个性发展。
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在单独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处理的不全面和不成熟,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尤其对上岗不久的青年教师更能发挥集体的引领作用,加快成长步伐。因此,集体备课已成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但是,组织集体备课,一定要从其有效性出发,在内容和要求上关注教师的需要,考虑教师的承受能力,让教师感觉到集体备课的乐趣和好处。从教材的解析开始,在对教材把握到位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研讨,拾级而上,循序渐进。这样的集体备课,会充满旺盛的教研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