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走进文本的第一步
作者:陈冬安
一、 操作误区
误区一:第一课时——被淡化了的地位
许多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就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词,说说大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似乎不用备课,闭着眼睛也能上完第一课时,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连学生都知道,导致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去研究不去反思,甚至有人认为第一课时上不上无关紧要。优质课、展示课对读文解词匆匆走过场,而对文本内涵的挖掘花足了心思,从而把第一课时变态成第二课时。执教者的惰性和功利,将第一课时置于教学教研的尴尬境地。
误区二:第一课时——被泛化了的流程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却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指导生字新词;(4)分段,归纳主要内容。语文课变成了机械操作的训练课,第一课时陷入了泛味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误区三:第一课时——被虚化了的形式
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蜻蜓点水,新词的理解浅尝辄止,写字的指导示范销声匿迹,初读课文雾里看花。“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相当重视质疑,花了大量的时间启发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活跃了,问题提了一大堆,正需要老师指点迷津之时,教师却把学生生拉硬拽回机械浅层的字词教学,浮光掠影地感知文本。质疑成了一种摆设,浇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误区四:第一课时——被异化了的目标
第一课时应将识字与写字,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但往往教者耐不住这份寂寞、平淡和本真,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学生文本还没来得及读正确,脉络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晰,便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强附会地读得摇头晃脑,制造一轮轮高潮迭起的假象。课后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课后练习也得从头梳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 对第一课时的重新定位
由于教师对第一课时教学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程式化处理的结果,导致第一课时教学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第二课时学生书还没有读熟就进入精读阶段,自然很难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更难通过品味,获取作者的言语经验。
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定位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匹配的学习活动,才能有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第一课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要突出年段特点,把握年段要求,回归“趣味”、回归“读味”、回归“悬味”,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为第二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成沟联,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三、 操作策略
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如何上呢,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呢?根据张庆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及其著名的“经纬论”,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作了如下思考和设想。
1.激趣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果“初读”给学生的是愉悦、美感化的心态,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感受,强烈而明确的阅读期待,那就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学生在最初接触阅读材料时,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阅读状态,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之中。初读导入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或语言描述,或创设问题,或描绘画面,或资料巧现,以激发儿童阅读的欲望,使文情、师情、生情三者融为一体,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
2.识字学词——咬定青山不放松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好词、写好字,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3.初读感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书不读熟不开讲。”“注重初读,延迟开讲。”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1)给学生充分的通读课文的时间。第一课时应放手让学生试读,在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中,在教师的有效指点中,人人能读得文通字正、琅琅上口。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文本产生完整的认识。(2)抓重点句段朗读。教师应预设学生在试读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以此为重点,引领学生反复读,并加以指导。
4.阅读期待——一石激起千层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巧设悬念,抓住学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让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构成一定的美学距离,酿成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5.人文关怀——一枝一叶总关情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课程评价。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其实第一课时的教学并不简单。因为简单是一种智慧,而智慧效果的达成取决于教师的智慧。只要我们能够深刻挖掘教材因素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照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课堂也一定会闪耀着亮点,绽放出精彩。即使是第一课时,也必能如烟花般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