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钻研教材要“浅出到点”
作者:马良生
顾名思义,“钻研教材”就是要深入进去细磨教材,即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材的范围上广到文本、习题、插图、资料等等,内容上全到语言特点、人物形象、情感价值、表达方式等等,语言上细到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凡此种种的细读咀嚼、揣摩探究,还只是教师“钻进去把文本读厚”的前端目标;然后,还有个“钻出来把文本读薄”的最终目标,即要“深入浅出”。那究竟该“浅出”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具体的操作上,我认为钻研教材的最终目标的落实可以体现在“点”上,即要“浅出到点”。下面就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为例,谈谈钻研教材的目标如何落实到“点”。
一、 钻研出文本的价值点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多地体现在文本的价值观上,对文本价值观的把握应树立辩证统一的思想,遵循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统一的原则。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在准确地把握主导价值观的同时,要挖掘文本的多元价值观,这样面对课堂中学生的多元阅读,教师方能游刃有余,生成精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是文本的主导价值观,而从文本解读中又可以发现司马迁的“爱”——爱历史、爱学习、爱家乡、爱自然,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孝”——牢记父亲的嘱托。其实,这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司马迁的“爱”和“孝”是决定了他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重要动因。这样的多元解读就使主导价值观更显详实、丰满。
二、 钻研出教学的切入点
好的课堂教学应有一个鲜明的教学切入点,并形成教学的主线。我们一般可以以“题眼”为切入点,课题一般就是文眼,而题目中的关键词则是“题眼”,就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我就以“发愤”这一题眼为切入点,贯穿起整个教学。首先理解词义是“振作起来,努力去做”,这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从振作到不振作再到振作的过程;接着,就直奔写“发愤”这一重点部分,体会司马迁内心的转变和发愤的动因;最后,联系文本,结合生活,体会司马迁怎样发愤的。这样,“发愤”成为了穿起课堂颗颗闪亮珍珠的红线,使得课堂熠熠生辉。
另外,有的可以以文本的重点句为切入点;有的可以以文本主题为切入点,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就是这样。
三、 钻研出文本的对话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使对话有深度,课堂有厚度,选择对话点就至关重要。“抓句扣词”就是钻研教材把握对话点的有效方式,而且往往就是文中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一个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2自然段可以抓住父亲临终之时的话语,紧扣一个“泪”字,引导学生深层对话:司马谈临终之时究竟流的是什么泪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到父亲流的是遗憾之泪,为自己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立志编写的史书;流的是期盼之泪,拉着儿子的手希望儿子能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流的是欣慰之泪,朝廷让儿子继任史官,儿子从小爱史立志,相信儿子能完成这一重任。从“泪”字的对话感悟中,学生也读懂了司马迁肩负的责任。第3自然段是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文本三次用到“想”字,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想”字引领学生对话,体会司马迁的内心世界由痛苦、绝望到镇定、坚毅的的转变过程,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坚定信念。
四、 钻研出语言的训练点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时刻树立训练意识。语言训练要针对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训练点。一般语言训练点与对话感悟点是相结合的,在对话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朗读、口头表达等训练。在课堂中我们也应尽可能地落实写的训练,做到“君子动口也动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中,可以挖掘两处写的训练点:一是让学生选择一种场景,或夜深人静时,或闷热难当时的场景来描写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的;二是学完课文后,采用排比句式来表达对司马迁的赞美,以其来升华情感。
总之,“浅出到点”是我们钻研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这样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大道至简,收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