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阅读课上“表演”的再思考
作者:费国英
这几天,学校里开展了磨课活动,我们教研组磨的是《搭石》。对于课文中的“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这一句,两位老师都采用了 “表演”的方法。
第一位老师上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搭石,就让学生到讲台边现场进行搭石,用的材料是一些小石子。搭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他搭石时选了什么样的石头,引出“平稳方正”,然后再看距离,结果发现不是二尺左右,再通过摆放,明确二尺左右的距离到底有多大。这个表演过程,让学生切身理解了什么是搭石,多长才是二尺左右的距离。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只有前排少数几个学生能看清,其他学生都无所事事,而且花费了很多时间。表演时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学效率大受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语言发展也没有起到作用。
第二位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二尺左右到底是多长,就让学生用尺在黑板上画一画二尺长的线段,结果学生画的距离大概只有40厘米。为什么学生画得不对呢?因为尺的长度单位属于市制,学生不曾接触,更不知道一尺是几厘米,而学生手里的尺子长度是20厘米,二尺自然就画了40厘米。学生不但没有直观地感受到长度,甚至最终是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答案,真是越描越黑,学生也越发糊涂了。语文课与数学课最大的区别在于数学是精确的,一是一二是二,而语文往往是模糊的、感性的,这位老师明显地把语文课上成了数学课。
其实课文中,许多语言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不像数学那样非常精确。如《长城》中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通过”,《赵州桥》中“三十多米长的河面”,《美丽的小兴安岭》中 “几百里连成一片”等模糊性很强的语句比比皆是。这些句子中,虽然是通过列数字来说明的,但这些数字也只是给出一个大概的样子。通过这些描述性的语言,在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宽阔的长城,长长的赵州桥和小兴安岭广袤的森林。所以,在阅读课上,我们不用大费周章地一定要使数字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化,只要学生能大致理解就可以了。在方法上,可以通过比较、联想、举例子等,用“说”这种最基本的方法来理解。如“三十多米长的河面”可以问:“有几个教室那么长?”“几百里连成一片”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眼前看到了什么?简单的问题,就使学生脑海中出现了大致的影像,并让他们用语言来描述。“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这一句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左右”两字,足以说明它的模糊性。课堂上,只要让学生说一说二尺左右大概是几步那么长就可以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为学生创造了说的机会。
如何使阅读课上的“表演”产生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呢?
一、 使之获得提高
教师在选择“表演”这种方法时,不能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不能用“表演”来哗众取宠。在研读完教材后,首先要确定的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的词语、句子、段落,是否可以通过思、读、说等一些基本的方法来解决,“表演”是否能够使学生在文本的情境中走得更深一点,能否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否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表演”是为学生学习而服务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进行的。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能使课堂表演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让学生在读中演,在演中悟,在悟中获,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 要懂得割舍
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于表演的。表演可以选择在学生疑窦未开时,用一个简单的表情体态动作让学生豁然开朗;可以是在人物对话时,在分角色朗读上加点动作、表情,使朗读更生动鲜活;可以是在理解一些动词时,让学生演一演,真切地去体会一番当时的情景,并学习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不是演员,教师不是导演,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表演得非常到位。再者,大部分的表演都是少数几个学生参与,其余学生都是观众。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天真率直等心理特征,在表演时往往会发出不应该有的笑声,不是因为表演的同学不投入而笑场,就是因为看的同学忍不住而发笑。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对送行人的动作、神情的描述,但这样极度悲哀的场景是不适合于表演的。学生一演就全砸了,教室里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笑声,学生立马就从悲痛的氛围中醒来。因此,像此类情感基调沉痛哀伤的课文,就要慎用表演了。
再如《陶罐和铁罐》中,全文有多处关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铁罐傲慢、看不起人,陶罐谦虚又实在。在教学中,虽然我知道学生表演铁罐时一定会活灵活现,但我并没有进行表演性质的朗读。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还要让语文浸润孩子的心灵。学铁罐的傲慢并不难,但对于学生来说,表演铁罐会给他们带来生动的“傲慢”行为的榜样示范,这是我们不忍心看到的。
三、 要舍得简化
为使“表演”逼真,教师常常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真可谓是“劳民伤财”。其实,阅读课上的表演大不必如此,要舍得简化,简化表演的道具,降低表演的要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情感,品悟语言的美。
《科利亚的木匣》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短短一句话中,出现了“放”“盖”“踩”“撒”四个动词。所以这一句话,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范例。首先是对多音字“撒”(平声)和“撒”(上声)的区别用动作进行区分:平声的“撒”可以组成词语“撒种”,让学生试着做一下撒种的动作,也就是用手用力向外扬,再做做课文中在小木匣上“撒土”的动作,从动作上,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撒”应读上声。为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这四个动词的恰当性,我不用任何道具,只是让全班同学一边读一边做,特别提醒学生要“踩实”,以感悟科利亚的小心谨慎。表演完后,教师也表演了用手机拨打电话的几个连贯动作,让学生观看后,试着用动词说一说老师的动作,然后连词成句,适时地进行语用能力的训练。
教师对不适合表演的内容一定要忍痛割爱,要让表演成为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在表演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