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让主题图在数学课中“闪亮”登场

作者:黄小芬




  主题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它以一幅幅色彩斑澜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节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备课、设计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课程资源。但数学中的主题图只是处于静止的、可欣赏的状态,它只是一幅图,不具有多少现实意义,直接呈现这幅图一般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加工,让主题图动起来、亮起来,这样才能使主题图散发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引起学生的深层关注。
  
  一、 变平面为立体,让主题图“活”起来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可以编个“过桥记”的童话故事(课件出示图片):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住着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叔,还有鹿姐姐等动物,有一天这四个动物来到村边的河岸上,河上有一座桥,旁边立着一块牌子:限重一吨。动物们想到对岸去,马大叔说:“那我们一起从桥上过去吧!”鹿姐姐说:“还是一个一个过去吧!”大家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我们的小朋友能替它们想想办法吗?结果我一讲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就纷纷讨论开了,并且很快得出了几种过桥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吨”的含义。
  
  二、 化静态为动态,让主题图“动”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虽然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但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持久,如果课堂上只是看这么一幅静止不变的图画,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而且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主题图需要动态演绎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价值。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主题图处理成可操作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感受数学知识鲜活的状态,使它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如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这一课的第一幅图是一只蚂蚁停在树叶的边线上,并指出它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如果单单出示这幅主题图,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把它做成动画,并配上音乐:画面出示了四只虫子爬树叶的图,第一只虫子延边线爬树叶的大半周就停下来了;第二只虫子延着边线爬了树叶的一周后还继续爬了一段;第三只虫子延着边线刚好爬了树叶的一周,从起点回到了起点;第四只虫子不是延着边线爬,而是从树叶中间的主叶脉爬过去,看似从起点回到了起点。通过四幅图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爬行路线有什么不同。通过这四幅图的演示,学生判断出只有第三只虫子爬行的路线是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而且清析地认识到图形中间的边线不是图形的周长,以及超过的部分也不是图形的周长。这样,把静态的图画动态化,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当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把主题图直接用游戏活动的形式表演出来,还可以直接进入生活的大环境中去体验。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4页“测量”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结果汇报时,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用手指的,有用铅笔的,有用笔盒的……为新课的探究埋下了伏笔。而教学“认识人民币”、“分类”等内容时,就可以带学生去超市、文具店等实地参观、学习、体验后再回学校交流总结。这样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切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三、 先整体后局部,让主题图“亮”起来
  
  在数学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当老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都很积极,提出了一大堆问题,但有效的数学问题并不多,有部分教师处理不当,甚至还把这一环节上成了说话课。这主要是因为有些主题图的无关信息比较多,对学生提取有效信息造成了干扰。这时,教师可以先出示整幅主题图,让学生相互交流,在整体感知主题图的基础上,用“特写镜头”展示关键的局部场景,让学生有效地提出数学问题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呈现的游乐场情境图信息量大,图中事物总数量少(用数数就能直接得出结果),致使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在不理解乘法含义的前提下很难找到相同加数,凸显不出用乘法计算的必要性。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媒体技术,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动态的游乐场,然后重点呈现坐火车的场景:一节车厢坐4人,节数增至9节甚至更多。这样就利于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引出乘法的作用。
  
  四、 合理增补取舍,让主题图“实”起来
  
  新教材的主题图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童话、游园、郊游、运动会等等,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毕竟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活动经验以及思维方式不尽相同,教材的主题图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解主题图作用的基础上,具备开发意识,能自主地对主题图资源进行再开发,根据教学实际(区域实际、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甚至自创“主题图”,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中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比较小,主题图利用率不高。如果再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如下图),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实际情境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当教师问及你能列式解决谁的问题时,学生列出了:华华:24×3=72(元);欢欢:24×8=192(元);阿姨:24×10=240(元);妮妮:24×12=228(元)……使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这是主题图的一次运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联系实际问题时还可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如:华华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华华和欢欢共用了多少钱?欢欢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使学生悟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这种练习形式不仅提高了练习密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又使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练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