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作者:李爱梅




  [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写了作者的父母对他童年时写的第一首诗,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文章的语言颇富哲理性,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启发性的语句,既是学生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主要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设计思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遵循以往教学的规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
  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词语的运用、朗读训练、写法的模仿,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本课七个生字及相应的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够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情感目标:从父母对孩子的不同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谅解父母,培养对父母的孝心。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荣誉与挫折。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学习课文抓住细节细致地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事,我对你们说:“真棒,真是精彩极了!”说明你们把事情做得——相反,我对你们说:“真是糟糕透了!”说明——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这个小朋友做了一件事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要读出一些自己的感受,给你认为该做记号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简单批注。
  读后了解:你碰到难读的地方了吗?说说看。
  2.把那些难读的、容易读错的地方自己再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3.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画下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并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按时间顺序可分成三个部分)
  
  三、 交流体会,理清文脉
  
  四、 再读课文,自读感悟
  
  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部分提出的问题,想想自己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与同桌或就近的同学交流。
  五、 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通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品读,研读课文,内化情感。
  一、 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内容。你们想不想在这节课有更大的收获,并且让你终身受益?
  (课件出示:1.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学文后的体会。只要做到这两点,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并让你受用终身。)
  二、 速读课文,启发质疑
  1.请大家快速地阅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或者你认为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想好后就举起手来。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小结、归纳,表扬、鼓励。简单的问题启发学生当场解决。(提醒学生: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和其他同学的一样,就把手放下,问题不重复)
  (课件出示)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1)同一首诗,为什么妈妈说“精彩极了”,爸爸却说“糟糕透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又会怎样?
  (3)作者为什么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题?
  (4)你还可以给这篇课文拟什么题目?
  (3)(4)两个问题是建立在对(1)(2)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安排在第三课时讨论交流。
  三、 交流品读,研读课文
  1.要弄懂这些问题,首先一定要弄明白妈妈是怎么评价的,爸爸又是怎么评价的?现在就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并从这些问题中(指课件)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读课文,并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在文中简单批注,思考后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怎样看待父母对巴迪这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本文内容理解的重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焦点,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评价”上,突出重点,还易于引发学生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交流中及时引导品读有关句段,读议结合,使学生能很好地会文得意。教师应作为最好的学习伙伴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共同探讨,互学互动,教学相长。]
  3.根据学生的研读情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妈妈的动作、语言描写感受妈妈对巴迪的赞美(朗读体会),抓住爸爸的语言描写感受爸爸对巴迪严肃的近乎冷酷的要求(朗读体会),抓住巴迪动作、心理的变化感受巴迪对两种不同的评价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反应(朗读体会),感受人物心理。如:我的心情──“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我有点迫不及待……”“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地抬不起来。”“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把心放到文章中去,通过细节感悟人物心理,充分鼓励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教师引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1~14自然段,加深感受。
  (2)启发谈话:启发学生谈谈自己对巴迪这首诗的评价,引导学生联系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认识到母亲赞扬的不是诗,而是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写诗这种行为,是对孩子的激励和鼓舞,父亲的评价更注意的是诗的质量,而不是对“我”写诗的行为。
  4.引导读第15自然段,了解几年后巴迪对自己这首诗的评价,抓住“不得不”引导学生体会巴迪已经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感情上接受不了父亲那严肃的近乎冷酷的态度。
  5.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课件出示: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