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一分钟”法则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王之强 宁方强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内容为: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在学生管理中运用这一法则,同样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钟目标,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明确地记在一张纸上。每一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都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一个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完。这样,便于每个人明确认识自己为何而干,如何去干,并且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
  对于学生来说确定前进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美国著名的行为学家丹尼斯·韦特莱说:“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无价的金矿,也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确定目标时还要充分考虑可行性,仔细分析任务所要求的条件与现状的差距,预期在时间、精力、物力等方面可以有多大的投入,以及考虑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从而调整出合理的目标。过高的不符合现实的目标只会不断造成新的挫折,最后只好放弃。在班级管理中我借鉴一分钟目标的做法,在学期和月目标的基础上,每周班会期间确定班级周目标,每周突出一个重点(如纪律方面、学习方面或者卫生等方面),使目标更加具体明确,便于学生达成。根据班级周目标,让各小组确定小组目标,学生确定个人目标,并做好自我评价。根据每个小组及每名同学确定的小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考核,并做好考核记录。在下周班会时各小组学生汇报自己确定的小目标及根据小目标所进行的努力,自我评价是否达标。通过及时的进行小目标管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守校规校纪的自觉程度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一分钟赞美,就是人力资源激励。具体做法是企业的经理经常花费不长的时间,在职员所做的事情中,挑出正确的部分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职员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使自己的行为不断向完美的方向发展。
  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赞美可以把人世间不协调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乐,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不论是谁,都需要别人的赞美。班级管理中,我使用的是值日班长制,每天轮流由一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值日班长要全盘负责班级一天的各项工作并填写好值日日志。借鉴一分钟赞美的做法,我要求值日班长在填写值日日志时,要找出一天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如今日最佳值日生、今日礼仪标兵、回答问题积极者、学习进步者、惜时如金者等方面)。第二天上课前我会根据值日班长的日志和自己了解的情况及时点评,特别是对一天中表现优秀者进行重点表扬。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自主管理收效很大。设想,如果在一个集体中,同学之间都以诚相待,都能由衷地为同伴每个成功而喝彩,以同伴中的优秀者为自己的榜样,都在自己的起点上努力,这个集体肯定和谐向上!
  一分钟惩罚,是指某件事应该做好,但却没有做好,对有关的人员首先进行及时批评,指出其错误,然后提醒他,你是如何器重他,不满的是他此时此地的工作。这样,可使做错事的人乐于接受批评,感到愧疚,并注意避免同样错误的发生。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实践也表明,惩罚的成功操作是一种艺术和技巧,也是一种本领和机智。所以,我们不仅要敢于惩罚,还要善于惩罚。要以爱心和智慧去寻找恰切的惩罚形式,让惩罚走进学生的心灵,变惩罚的暴风骤雨为呵护成长的阳光雨露。魏书生曾独出心裁地设计了别具一格的惩罚招式:既然是违反了班级的制度,影响了班级的荣誉,给班级带来一定的损失,那么就让这位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或唱首歌,或表演一个节目,或给集体搞卫生,一时成为教育惩罚的美谈。我同意这种做法,也欣赏他的独具匠心。
  “一分钟”管理法则大大缩短了企业的管理过程,应用在学生管理中同样起到了立竿见影之效果。一分钟目标,便于学生及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通过小目标、多强化,督促学生最终达成人生目标;一分钟赞美便于形成良好的向上氛围,可使每个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的行为趋向完善;一分钟惩罚可使做错事的人乐意接受批评,促使他今后学习更加认真。
  
  参考文献
  [1] “一分钟”管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2] 司下坡.评魏书生的巧谋——对魏书生的换一种说法[J].语文教学通讯,1996(01).
  [3] 刘良华,高慎英.“马卡连柯论惩罚”之分析[J].教育管理,1995(04).
  [4] 冉世国.让赞美走进学生的心灵[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