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文本的独特价值决定教学目标

作者:顾红霞




  最近笔者听了两节《大自然的文字》(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同样的课文,课堂选择的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要求却不尽相同。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一: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一些大自然的文字。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4.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二:
  1.认识和了解大自然的文字,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2.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3.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同样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目标相距如此之大!课文教学的随意性“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价值。不错,现行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人甚至将教材比作一处矿藏,认为文本的可教可学之处很多。大量的事实表明许多语文教师在“教什么”的正确性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严重问题。
  笔者认为当一篇作品作为教材,编者将其编排在某一册某一单元,那么“这一”文本在“这一”单元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它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课文的教学首先要花大工夫的是对教材的独特意义的理解。笔者从《大自然的文字》所处的单元、文本的体裁、文本的作者等方面解构其独特的教学价值。
  
  一、 读文本的单元,依“标”扣“本”
  
  崔峦老师说:“一篇课文可学可练的内容有很多,要学会依‘标’扣‘本’,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筛选、取舍。我们应该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从编者的角度揣摩编排的意图。走进课标,准确定位;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心中有本,才能游刃有余。
  国标版的教材,每个单元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把单元模块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设计,在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仔细选择单元整合的切入口,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扎扎实实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大自然的文字》所处单元还有《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学与问》《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不难看出这一单元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授学生学习之法的重任。
  
  二、 读文本的体裁,依“文”品“味”
  
  不同的体裁,在结构、形式和表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把握这些体裁的特点,然后依据其特点展开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程民认为:“科学小品作为科普说明文与散文小品的后代,从内容、形式、语言直至作品的思想蕴意、审美情趣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追求。”科学小品具有文学性,用故事形式、对话形式、闲适淡雅的散文小品形式来谈科学,将科学内容、对象人格化、故事化,通过各种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原理生动地表现出来。
  《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处处体现了科普小品文的体裁特点。课题“大自然的文字”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文字是一个符号,是一种形式,运用这一符号与形式向人们传递信息。大自然以用景、物、现象向人们传递信息。一个形象的比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万事万物如文字般耐人寻味、绚丽多姿、有矩可循。这正体现了科普小品文在用词方面努力用形象的、感受性强的词语来取代抽象词汇的表达特点。
  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应在揣词析句中感悟“体裁”的特点,对大自然的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原理生动地表现出来的表达方法。
  
  三、 读文本的内容,依“体”悟“法”
  
  读懂文本是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的大前提,如果文本传达的基本意思理解不到,肯定谈不上落到实处的。所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搞清楚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文本写了什么”的追问,这是文本研读的开始,《大自然的文字》生动地讲述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文本为什么写”的思考,阅读文本让学生产生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也只有探到了“为什么写”,才可能对文本的“处理”有一个总的把握。“文本怎么写”的探索,惟如此,方能品出文本的“滋味”。本篇文章的体裁充分突显了其中滋味。
  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法那法,这点那点读,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这句话通俗而深刻地点出了读懂教材的重要性,读懂教材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解构。
  
  四、 读文本的作者,依“文”拓“文”
  
  伊林,前苏联科普作家,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蚱的生活,观察天空和星相。他发表了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几点钟》《在你周边的事物》等。《大自然的文字》选自《在你周边的事物》。伊林善于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般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他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作为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实现多读书、读好书的目标。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苏教版与人教版都选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教学内容。那么它的教学价值是由整册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同一篇课文即使在教材的不同位置上,它的教学价值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就课文本身的教学价值而言,大部分课文是可以相通的,可以替代的。之所以把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定位在A上,而把那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定位在B上,这决定于年段教学目标与编者的编写意图。
  课文教学不随意,语文教学是通过一篇篇的文本作品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编者将《大自然的文字》放至第七单元,正是看到《大自然的文字》的独特价值,作为教者应该在读单元的目标、读文本的体裁、读文本的内容、读文本的作者的基础上,有效取舍,合理建构,从而实现其独特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