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规范课堂教学板书刍议
作者:章爱芬
一、 “三无”——板书的缺失
1.无字。有些青年老师,他们认为板书没有用,课件完全可以替代板书,而且课件还有着传统板书不能实现的优势。因此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件制作上,渐渐地,也就习惯了没有板书的课堂教学。即便没有课件,他们也不会在黑板上板书。
2.无序。板书极为随意,杂乱无章,毫无序列。或挤在一起,或占满黑板;或横,或竖,或斜;板书字迹潦草,大小不一。犹如一盘散沙,板书的艺术美损失殆尽。
3.无效。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有在公开课上才精心设计板书,平常教学中要么随手板书,要么从教学资料参考书上一抄了事。没有针对自己的教学,没有关注学生,更没有课堂生成,这样的板书是无效的。
二、 “三要”——板书的规范
1.书写要规范。俗话说:“字是人的脸面。”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写字。《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对写字提出明确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一点,相信已引起了众多教师的重视。可是我们却发现,尽管教师一再强调、提醒,学生还是错字不少,凑笔不断,书写不清。这其中不能排除教师自身的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孩子天生喜欢模仿。而教师常常是学生的重要模仿对象,因而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的写字态度与写字水平,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和热情。因此要让学生书写规范,教师自己首先要把字写规范。
首先要“写对”。即不写错别字,笔画、笔顺要正确。如“月”字旁的字,“月”字在左边(左右结构的字形)与“月”字在下面(上下结构的字),就有细微的不同。教师要不忽视这一笔一画的教学,才能确保把字写对。其次要“写清”。 即书写规范工整,清晰明了,该连则连,该断则断。“写好”,则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很多优秀教师看来,板书就是一门书法艺术。
2.语言要锤炼。于漪老师曾说过:“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教师的语言要锤炼,要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人形容板书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板书的语言是较长时间地停留在黑板上的,更要经得起推敲。锤炼板书的语言应在“准确”、“精炼”、“生动”上下功夫。
“准确”,即语言能表情达意、没有病句。这一点相信只要教师稍作思考,都能做到。
“精炼”,指板书语言要简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文本,提炼推敲,找准有张力的词语。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这简单而凝炼的板书由三对来自课文的反义词组成。慈祥的母亲常常鼓励我,精彩极了!而严厉的父亲则时常提醒我,说我糟糕透了。就在这两股力量的交织下,在这两个极端的断言的推动下,我走向了成功。不管是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
“生动”,则要求板书语言整齐、对称、流畅,富有美感。锤炼语言时,可使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一课时,最后形成的板书是两句诗:
女扮男装,木兰代父从军去
英勇善战,女儿立功返乡来
这诗是课文内容的生动概括,也是课文的精髓所在。
3.板面要美观。板面要做到布局合理,色彩协调。一般来说,板书应写在黑板中心的位置,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板书要注意左右平衡,上下轻重,达到一种均衡的美。板书还要做到有层次,这一点要从字的大小、色彩等方面来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能引起知觉,唤起味觉,兴奋大脑皮层,和谐心理发展。因此,板书设计色彩搭配也极具艺术性。色彩使用要以白色为主,和谐配以其他颜色,做到浓淡相间、色彩相宜。实践也证明,在白色的基础上,巧妙、适当地配以红、绿、蓝、黄等不同颜色,可收到预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三、 “三为”——板书的完善
1.以生为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在一次评课活动中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教师讲课”。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板书的设计是预设的,但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才是最精彩的。
如二年级课本中有一首清新有趣的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中写道:“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荷叶上;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小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充满童趣的想象,告诉我们,他在炎热的夏天,想变成什么,干什么。更妙的是,小诗人还为小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想变眨眼的星星,我想变弯弯的新月……”变成“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干什么呢?学生的思绪在广阔的空间任意飞翔。由于前面教学的扎实有效,此时,诗一样的语言从学生心中涓涓流出:“我想变眨眼的星星,给夜行的人指路”;“我想变眨眼的星星,跟小朋友打电话”;“我想变弯弯的新月,拥抱流浪的星星”……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指路”、“拥抱”……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语言与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一起出现在黑板上,心中无比喜悦。相信这些文字不仅走进了发言学生的心中,也走进了教室里每个人的心中。
2.以书为本。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文本。李海林先生说得好:“模糊了文本,就是模糊了语文;遮蔽了文本,就是遮蔽了语文;失去了文本,就是失去了语文。”显然,没有文本,板书设计无从谈起。
在教学时,我们要领着学生潜入文本,细读文本,读出最具概括性的语言,形成板书,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如《普罗米修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八册)这是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虽然遭受着“铁链紧锁”、“恶鹰狠啄”这让人难以想象的无休止的折磨,但为了人类的幸福,他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感人故事。在教学时,我就紧扣文本,围绕“锁”、“啄”二字,感受普罗米修斯的高大形象。随之形成了相应的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词语全部来自于课文。看着这样的课堂教学板书,你不仅知道了课文的重点,而且也了解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正所谓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
3.以新为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在设计板书时,我们要扩大板书的广度,走进板书的深度,增加板书的亮度,提升板书的效度,让新活的板书过程,新颖的板书形式,新奇的板书内容,新巧的板书运用,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1)广度。广度在这儿指学生参与板书这一学习活动的人数和频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致共识,而板书却一直是教师的专利。如果让学生也参与到板书中来,就能为板书注入一泓活水,促进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