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隐性价值分析
作者:李 芳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内容、语言、人物形象、习题、结构等要素所隐含和透露的,潜在地、不经意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价值和信息。这样的价值和信息实际上是社会价值、民族文化、思维方式,以及编者和审定者个人观念、思想意识等选择和渗透的结果。这种隐性价值是对应于显性价值而存在的,依附于教科书的选文、语言、修辞、人物形象、习题、结构等载体上,有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影响方式。
隐性价值尽管在教科书编写、审定和教科书的使用中由于其潜在性和隐秘性容易忽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存在和地位。实际上关注隐性价值能为我们的教科书研究提供另外一个视角,也可以较好地促进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一、 隐性价值分析——外表美与心灵美的对立
从笔者所收集到的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就发现教科书中把外表美与内在美对立起来,这样一种价值传导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003年6月版))《狮子与鹿》一文中就有如此表述,鹿说:“我的角是多么的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而后鹿遭到了狮子的的攻击,两只美丽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最后在四条腿的奋力奔跑下才挣脱了狮子的追击。最后鹿感叹:“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文章的本义是教导学生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而要注重内在的价值与美。但课文却又隐含了这样的意思:外表美的东西是没有内在的美与价值的,甚至在关键时刻会给主体带来危害(如教科书中的鹿,就因为它那美丽的鹿角,在逃生的时候就差点送了性命)。而具有内在美与价值的东西外表是不美的,如教科书中鹿的很细的四条腿在关键时刻救了鹿的命,但它的形象却是不美的,用鹿的话“就是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这样教科书在传授主导价值的同时又隐含了这样一种价值:即外表美与内在美之间就有一种决然的对立。
类似的隐性价值表达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003年6月版))中也有体现。像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无独有偶,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2004年6月版)《落花生》(同一文章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004年6月版)中也出现了)一文也表达了与以上文章类似的意思。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科书把外表美与内在美和价值对立起来了。它在传导如要正确地对待外表美,要注重物的内在美与价值等思想上是无可厚非的,且这种思想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这种思想传导的背后却隐藏了这样的一种价值导向:外表美与内在美之间是截然对立的,二者是不相容的两个对立面。外表美就意味着其内在是不美的、无价值、无意义的,而具有内在美与价值的物体必然是外表丑的。实际上,外表美与内在美之间并没有一种逻辑上的对立与排斥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情况,外表美的事物既有可能是内在美的,也有可能内在丑陋与卑劣,反过来具有内在美的事物既有可能是外表美的也有可能是外表不美的。而教科书却把这种关系绝对化、单一化,实际上是一种僵化、静止的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去社会上确实也存在着很多达官贵人、纨袴子弟,虽外表华丽但却是社会寄生之虫,毫无价值与内在的涵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对他们的抨击。这样一种情况似乎使“外表好看”而与“内在不美”、内在无价值之间有着一种比较普遍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在大众文化的引导上一直有这样的一种倾向,认为追求外表美是一种小资,是一种应该鄙视和批评的行为,作为人应该追求内在的美与完善,这样一种价值导向也强化了外表美与内在美之间的对立,因而也以这样一种隐含的方式体现在教科书中,但这只是一种很狭隘的、片面且不客观的认识,且这样的一种认识和价值引导会给学生造成很严重的认识误区和价值误导。具体分析有以下危害:
第一,语文教科书不仅是知识的读本,还是社会的重要文化产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科书集中承载着特定教育目的和要求新生代掌握的知识和文化内容,是儿童花费时间最多、印象最深刻的知识文本和文化代码之一,必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正确的、优秀的价值引导必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片面的、狭隘的价值引导必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一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外表美与内在美和价值之间对立这样的隐性价值观念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塑造其狭隘的、静止的、片面的认知方式。学生可能会以这样的一个价值尺寸去衡量周围的人和事,给外表美的人和物都简单的套上内在丑陋的标签,或者给内在美的人都简单的套上外表丑陋的标签。从而对外表美的人和物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从内心对外表美的人和事产生排斥和厌恶的心理,影响其对人和事的客观、正确的认识。这种刻板化的认知方式将会进一步给学生的生活、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
第二,“外表美——内在丑陋”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反映出一种思维的惰性,存在着把复杂事物简单化的倾向。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立体的、多维的。而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对立这种平面的、单一的、刻板的关系是不足以反映外表美与内在美之间的关系的,实际上这样一种理解是对客观世界的曲解,也会影响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简单、固定的思维方式浸染下,会用一种简单的、线性的、惯性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周围的世界,慢慢散失对丰富的客观世界理解和探究的积极性和兴趣,造成其思维的惰性。
第三,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对立这种隐性价值还会影响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美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概念,美不仅包括外表美也包括心灵美、内在美,外表会因为心灵的美丽、善良和内在的涵养、价值而呈现出迷人的魅力,也会因为心灵的肮脏、龌龊和内在的虚空、无用显露出丑陋。因此应该辩证的看待外表美与心灵美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也不能因为事物的内在美、有价值而否认其外在的美,影响学生对美的追求,也不能因为学生追求外在的美对其进行否认,认为这是一种小资倾向。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其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审美观,培养其恰当的对待美的态度。
二、 语文教科书编写和使用的建议
教科书的隐性价值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其存在方式的潜隐性、隐蔽性的特点,无论是教科书编写者还是教科书使用者对隐性价值都处于一种有意无意的忽视状态。
作为一种媒体,教科书同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一样,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对现实的加工。任何一种媒体都需要一定的编辑过程,教科书的编写者也要对各种现实的选文和形象进行筛选和重新组织。这样经过筛选和组织的已成文的教科书必定隐含了编写者的观念、价值观、兴趣取向、个人偏好。由于“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原因,教科书的隐性价值并不为编写者所识别。日复一日,教科书的隐性价值就会一直潜隐在教科书中,给学生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科书编写者应该提高隐性价值的意识,对所编选的内容和材料要有一种高度自觉的审视意识,避免自身的观念、价值观、兴趣取向、个人偏好给教科书的不利影响,对教科书的编选保持一种敏锐的、深刻的、全面的考究和审查。另一方面审定者作为教科书面貌的最终决定者也要增强教科书的隐性价值意识,加强对教科书的审定和检视,要能敏锐地审视到编者所忽视和没有注意到的隐性价值,以便及时地做出纠正和补救。
教科书编写完成之后,就留待教师和学生使用,小学生意识能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对教科书的隐性价值更多的时候是照单接受,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对教科书的解读和意义创造性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科书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本身就生成了某种隐性价值,这是既成的事实,但教师却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解读扩展教科书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对教科书负面的隐性价值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和消除。但一直以来,教师作为国家的委托人和社会的代言者,是他所处时代的主要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解释者、维护者和传递者,必定严格按照教科书的编写者赋予教科书的内涵去接受、理解教科书。教师较多的是关注国家和社会所要传导的主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至于教科书的隐性价值,教师是疏于也懒于去关注。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权力,对教科书的解读也是属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教科书隐性价值的关注程度,改变教师的思维惯性,培养教师一种开放的、广阔的、立体的审视教科书隐性价值的能力,达到强化教科书隐性价值的积极效果和消弭教科书隐性价值的消极影响的目的。譬如,针对本文中所论及的语文教科书中外表美和内在美对立这一隐性价值,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和辩证的分析,减少或消弭这种隐性价值给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本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