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让责任意识与孩子同行

作者:尹军保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前,许多父母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替孩子提书包;放学铃声一响,学生们背起书包匆匆就走,不顾课桌纸屑、书报凌乱不堪……种种现象透视出家长的溺爱导致的孩子们责任意识的缺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已成当前学生较普遍的心理现象。然而,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者,无一不是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责任观;温总理在就职演说中的一句话:“我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至今还在我们的耳边回响。跨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笔者试图选择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 从孩子第一次“跌倒”开始
  
  人的责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请看一个常见的现象:当你看到一个小孩跌倒时,就想赶紧过去把他拉起来,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其实,当一个孩子跌倒之后,看到附近没有自己的亲人,他会立即爬起来;如果他看到附近有自己的亲人,他就会大哭着等待大人去拉他。如果在孩子第一次跌倒时,试着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进而在他自己爬起来之后给予表扬,孩子就会渐渐养成一种独立的、责任自负的意识,这对他今后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应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宜早不宜迟,其实孩子在幼儿时期所表现出的一些自主的意愿,如吃饭不让大人喂、鞋子要自己穿等等,都可以说是责任意识的萌芽,家长这时要注意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不要因为怕孩子不会吃不会穿而随意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你担心孩子第一次“摔倒”,那以后怎么办,总会有个第一次吧!我们不能等到孩子长大以后的某一天突然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这时孩子一定会觉得很茫然,因为一直以来所有的责任都是由大人承担的,他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想改变也是很困难的。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处着手,从第一次着手。如:孩子做完作业后让他自己整理书桌,吃完饭后让他帮忙收拾一下碗筷,家里的地面脏了拿拖把去擦干净,也许开始的时候他会弄得很乱、很糟,但做习惯了,他的责任意识自然就培养起来了,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 在潜移默化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的影响就越强烈。”在生活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以身作则的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和熏陶,增强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例如:开学初,学校组织了一次大扫除,在大扫除中,我发现自觉积极地劳动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则是手里拿着劳动工具东走西逛,走过场。第二天,我踏进教室的门就环顾四周,发现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起;课桌歪了,动手移一下;讲台脏了,用布抹一下;本子乱了,着手理一下……刚开始学生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脸的疑惑和不安。毕竟班主任在做值日生工作,让他们有些担心“暴风雨即将来临”。可看我满脸微笑神色自若地上课,他们也就放下了悬着的心。以后我每次进教室都先走了一圈,发现垃圾就不动声色地捡起来。慢慢地我发现我进去后再也找不到垃圾了,课桌也行列整齐,讲台也干净了,本子也叠放整齐了……一星期后,我又组织学生召开一次“我是班级的一员,我该做些什么”的主题讨论会。讨论会上,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到身为班级成员应该为班级出力。我趁机提出成立“小小服务队”的想法。从那以后,每个学生都自觉承担起班级中的劳动任务,并互相督促。因为教师以身作则,学生不但增强了“保洁”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为集体、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了“班级是我家,责任在大家”的含义。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和家长也须为孩子改造自己的世界,反省自己的行为:哪些习惯值得保持?哪些行为需要矫正?
  
  三、 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人的责任意识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在一次次训练、一次次强化中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责任意识的。对小事责任是对大事责任的基础。因此,教育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日积月累,使之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
  培养责任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意志的支持和长期的实践活动。首先,要渗透在各类德育活动中,如在新生入队仪式中,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红领巾代表的是红旗的一角,教育要贯穿着为祖国明天而努力奋斗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之后,努力进行道德实践。在“体验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体验着“责任”。其次,要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和无形的。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结合起来,在校园内悬挂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伟大哲人、科学家的人物肖像和格言。通过宣传,学生不但对这些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美德的领会。在人际关系上,学校倡导“与人为善”、“友爱互助”;在学习上,倡导“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其实,学校这些软环境的建设对学生起到了最好的陶冶和教育作用。
  
  四、 在“小小的惩罚”中提升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这么说。“惩罚”孩子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孩子着想,要顾及孩子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孩子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不是在说教中长大。孩子尚处于成长之中,责任感缺失是正常的,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办事不负责的苦果。比如:孩子上体育课忘了穿运动鞋,打电话求你给他送去,这时家长就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尽管让他去挨老师的批评好了,孩子尝到了苦头之后就会长记性;孩子平时喜欢乱拿乱放东西,提醒他多次也不起作用,某天孩子的作业特别多,而且又急需一本参考书,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家长这时尽管让他去费时费力地去找好了,耽误的时间越长给他留的印象也就会越深刻。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损坏了邻居家的玻璃,他父亲为了使小里根明白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惜让他打了半年的工去赚回赔给邻居的钱。里根回忆此事说,正是父亲的做法使得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责任意识将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意识的人,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一个缺乏责任意识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与他人真诚合作的,更无法学会与人分享。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拥有承受失败的能力,拥有承担责任的能力,教育应做到家庭、学校、社会强强联手,创造更多赋予孩子责任意识的环境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建成.责任感:德育的“底线”.江苏教育,2003(11).
  [2] 张振威.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3] 孙云晓.没有惩罚的教育不完整.中小学教育,2003.5.
  [4] 小学生责任心教育研究实验.中国青年教师网,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