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开辟学生习作的另一片天地

作者:赵红阳




  [案例一]
  这是一堂高年级习作课,课前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观察活动,让他们观察县城市民的周末生活。于是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纯洁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拍下许多生动真实的照片和录像带。
  习作课上孩子们主动提交收集的材料以及提供的理由。有的孩子说,现在的县城越来越漂亮了,周末全家出动,漫步在湖滨大道,好不惬意;有的孩子说,现在是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所以我们全家周末去“充电”,我上钢琴课,妈妈学英语,爸爸学营销;有的孩子说,现在商场可热闹了,商家推出了各种促销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提供他们所收集的资料、图片。
  于是,“洋快餐的吸引力”、“不一样的促销”、“全家一起去‘充电’”、“看报一族”、“广场电影与周末生活”、“湖滨大道逛一圈”等包含各种社会活动的题目、材料应运而生。
  [案例二]
  这是一节高年级“一题多裁”习作课,题目是《逛商场》。课前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是“小当家购物组”、“小小艺术家组”、“小小导购组”、“挑剔的顾客组”,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去实习逛商场。
  课上,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孩子谈谈逛商场的收获:“这收获不仅是商品,也许还有经验、心得,或是许多的遗憾……”各组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活动方式。在各组汇报的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口语交际要求,点拨学生口语交际,让学生互评并当场修改。
  最后,教师再让孩子们为自己选择汇报的材料确定习作文体,记叙文、日记、建议书信、小报、调查报告、集子作文等各种文体应运而生。
  [反思]
  上述两则案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课堂40分钟的习作不仅仅是一次写作知识的传授,而且是一个个社会视点的缩写。孩子们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进了社会生活积累,并获得了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小小的教室,短短的40分钟,孩子收获的却是一份份真实的生活、一份份来自生活的体验,使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是我们写作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可是儿童由于认识生活有限,常常为找不到写作材料发愁。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巧妙地与习作有机结合,牢牢把握住“认识生活,探究生活,丰富生活,表达生活”这一切入点进行作文教学,开辟了学生习作的另一片天地。
  
  一、 以天地为课堂,让学生回归自然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喜欢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教授他的弟子,并且习惯于边走边谈,据说这就是后来大学总是选址优美的原因。中国向来认为山水能怡情养性,有潜在的教化功能。而我们今天的课堂,由于主客观的限制,只能依赖单调的墙壁、黑板、桌椅来完成教学,老师试图靠“言说”来吸引学生,而学生也完全靠想像来还原文字。这是流水线式教育造成的人和自然的隔阂。从教育成本考虑这是英明的,但从语文教育角度看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所以在客观条件限制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入大自然,或者把自然请进教室。比如写作中的写景训练,笔者就空出课堂时间,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让学生流连于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学会用“眼”和用“心”去观察,然后回来再动笔。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伸手可及的景物使同学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作文也写得格外细致而真实。评点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回到校园现场读自己作品的得意之处,你只要听听“翠嫩的柳叶像五线谱上跳动的乐符”,“烟雨空濛的柳色”这些跳荡着快乐与忧愁的富有个性化与生活化的语言,就知道学生的心已融入了校园的一隅。
  
  二、 以社区为窗口,让学生踏足社会
  
  现在的学生作文之所以平乏而肤浅,不仅是因为与自然亲密的机会在减少,更主要的是他们不去也不会关注社会,倘若没有感性的生活何来深刻的思想呢?所以面对蓬勃发展的社区,我们不能弃之不顾,而应让学生多关注、多参与如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社区实践,鼓励他们多关注社区内的人文思想、风俗变迁、小区建设等社区文化,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评点,有价值的话题还可以让全班同学讨论,一起深入研究。
  
  三、 以节日为载体,让学生走进文化
  
  以节日为载体的风俗文化,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发的宝库,蕴藏着宝贵的作文资源,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受民族人文情感的熏染,激活了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链接传统的节日文化,如传统的生产性节日、宗教性节日、纪念日、年节性节日、庆典性节日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旅行,体味源远流长的民族人文情怀,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捕捉到许多特别鲜明的习作素材,写出游记类作文。链接发展的节日文化,如螃蟹节、服装节、艺术节等,让学生感受经济发展的提速,家乡面貌的巨变,从而在融入生活的历程中真切地抓住许多优质的习作素材,创造性地同步再现即时的社会发展新貌,写出一篇篇写真(报道)类作文。链接儿童节日文化,引领学生在各类节日活动中当小主人、小演员、小观众、小记者、小导游、小服务员,在挑战各种角色的体验中,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写出各种体验类的习作。
  
  四、 以探究为途径,让学生直面生活
  
  学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习主题的选择和确定,不能由教师强制给予,而应引导每个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提炼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主题。当学习主题确定后,就要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活动情境中,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综合性学习结束后,不能将成果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与体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地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倾诉活动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最后引导学生以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作文时不限文体,只要围绕活动主题表述即可,可以写记叙文,记叙整个活动经历;可以写调查报告,由“问题的提出、调查的方法、统计的数据、问卷的情况、调查后的反思”几部分组成,条分缕析;可以写倡议书,倡导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可以写演讲稿,还可以以一组观察日记组成文章……
  只要我们大胆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实现作文向生活世界完整回归,我们的语文课程就一定能充满智慧、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