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品德教育要感动学生

作者:王光辉




  有一位专家严肃地说:“真正的德育决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决非仅仅是学生大会上的慷慨陈词,真正的德育应该走进学校,似乎看不见德育,但所到之处,又处处充满德育,处处有学校德育的痕迹和成果:校园内洁净整齐,孩子们的头始终是昂扬的,眼睛炯炯有神,孩子们的行为彬彬有礼,孩子们的语言充满了自尊、自信………但有些学校可能颠倒了……”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已经生成了这样的基本意识:德育工作要从“理念上引导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转变为“行动上反复引导、指导,坚持不懈地耐心帮助孩子们成为怎样的人。”德育工作不仅应该讲给学生听,更要在自然状态下、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在学生每天的生活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一丝一缕的真实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体悟、感悟,进而内化、自律。《江苏成才导报》总编丁昌桂先生曾写道:德育工作绝对应该遵循“由小见大,由远及近,体验践行,养成规范,自我教育”的实践思路,采用“低起点,小坡度,实效性”的工作策略:①用学会走路来养成学生的规范意识②用学会吃饭来陶冶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③用学会说话来培养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④用学会感恩来涵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心境⑤用学会爱护校园来培育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共处的和谐心态。
  我又想起了一位中国专家的警言:德育是盐,但不能让孩子们直接吃盐。因此品德教育必须感动学生。要做到感动学生,我们是否应该常常反问自己:我们已经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了吗?我们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了吗?倘若我们仅仅把道德知识的传授当作了德育的全部工作,那这种知识将永远是外在的,只有当我们的德育使孩子们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些道德知识才可能内化为自觉行为。
  
  一、 要使学生情动
  
  强调情动,乃是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动之以情,比之于单纯的说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以情育情。“以情育情”指发挥情感的教育作用,以促进学生相应情感的生长。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张账单:为了汤姆给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为了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为了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为了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觉去了。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只是宽容地笑了笑,随后在上面添了几行字,放回了汤姆枕边。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为了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为了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汤姆应付0美元;为了妈妈每天为汤姆做好吃的食物,汤姆应付0美元;为了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为了妈妈拥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汤姆的母亲对儿子的过错本可以责怪、训斥,可以搞单纯的说理教育,但她没有,她用母亲的慈爱,用她那博大的胸怀与超然的心境来感化儿子。可以预料,儿子将在感动中自责、自育。教师如果像汤姆的母亲那样在品德教学过程中以爱生之情去与学生开展情感交流,必然会得到爱的反馈。这是因为,情感具有自行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行传播、弥漫到主体自身或主体以外的人或物上,使其具有与主体情感相同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
  2.以境育情。“以境育情”指改变过去教学过于理性的做法,通过创设和利用情境,对学生的情感及行为产生影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汤姆的母亲利用现实的生活情境,以账单回复账单,创设了人际交往情境,将促进儿子积极性情感的生成。品德教学理应渗透教育者的意图,选择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教学情境,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以及游戏体验情境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有效的情感感染和道德教育。
  3.心理育情。理智支配情感,情感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汤姆的母亲回复给儿子的账单中说到,“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等都是联系实际阐述的道理,都有利于促进儿子情感的改变。当下,我们的品德教学正从“外灌”、“说教”中解放出来,但并不等于不要明理教育,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得出道德法则,由此生发道德情感。
  
  二、 要使学生心动
  
  “心动”与“情动”相关联,但二者又有区别。笔者认为,如果“情动”是受到他人或其他外界环境感染与启发后呈现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心动”则是其内在表现形式,是更深层次的感动。“心动”有利于主体内部情感激荡,直至心灵震撼、感悟而获体验,然后上升为观念、概念和理念。
  1.令人心动的对话。众所周知,品德教学要从“独白”走向“对话”。对话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教学中令人心动的对话将因为心灵的真诚沟通而生成促进对话主体和客体发展的关系和活动。在上述的故事中,从账单引发的母子对话,我们看到他们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内容针对儿子给予的帐单,方式是启发儿子自主解决问题。品德教学中,高水平的能够促进学生心动的对话需要符合这样几个要求:(1)人际关系人性化。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必须民主平等,使对话不只是狭隘的人际交流,而是双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沟通与接纳。(2)话题选择在学生心理矛盾处。话题必须来自学生,在切合社会要求的前提下,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令他们产生心理内部矛盾的问题,并经过选择和加工,使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3)教学方式强调自主建构。教师不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组织和引导民主平等的对话,包括对两难伦理问题的辨析等,让对话成为令学生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教育体悟,促使原先的心理内部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建构起相关的意义,纠正认识偏见,从而唤起道德意识,促进智慧生长。
  2.令人心动的悦纳。令人心动的“悦纳”不只指悦纳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特别指悦纳学生的错误认识和行为。前述故事中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如“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只是宽容地笑了笑……”妈妈的账单中写道:“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妈妈拥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等。悦纳错误将使学生敢于暴露错误,显现真实意愿,从而使品德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意愿的基础之上。令人心动的悦纳需要符合这样两个要求:(1)理解和悦纳错误。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伴随着“错误”一起成长。悦纳错误是德育人性化的体现。教师要了解犯错学生的需求与渴望,站在他们的角度去领会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成为他们的理解者、引导者,使他们在教师面前敢于袒露自己。(2)促进道德体验。宽容错误不是放任错误,而是促其在道德体验中自我纠错。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从知性论的支配性状态中解放出来,促使其通过自主选择和探索性活动获得积极的道德体验。道德体验按存在形式可分为“亲验”和“想验”。“亲验”指学生亲自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活情境之中,经历和受到感动,获得对自身及其存在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的体验。“想验”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亲历、感受和观察,在积淀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借助于别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故事中母亲的账单将促使儿子追忆过去而有效想验。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要求教师有效组织“亲验”和“想验”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道德关系、情境和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