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构建走进学生心灵的惩罚教育

作者:秦选强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人本理念逐步深化的今天,赏识教育正日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青睐,而惩罚教育却随之愈来愈淡出教育的视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嫌出来的”、“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人们在对赏识教育大加赞赏的同时,对惩罚教育投去了更多的批评与责难。笔者认为,通过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发展,固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但以惩罚的方式及时有效遏制学生过错行为的蔓延,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当前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年龄小、家庭溺爱等原因,往往规则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有时犯了错误还意识不到自己的思想偏差和行为不妥,如果不给予适当的惩罚,学生便无法产生正确的认识,也就谈不上改正错误。如何正确看待惩罚的教育价值以及如何合理地实施惩罚,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教育问题。
  
  一、 惩罚教育的误区厘正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教育是以师爱为基础,以尊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为支点,以规章制度为准绳,以培育学生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旨归。倡导以人为本,并不拒斥惩罚。相反,通过惩罚既促使犯错学生明晰错误,及时改过,又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大多数人的民主平等权益,恰恰正是人本理念的贯彻与体现。马卡连柯曾指出:“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改革惩罚教育,需要我们对现行的惩罚教育重新理性审视,深刻透析其存在的误区与弊端。
  1.错误性质是年幼懵懂,并非道德败坏
  过错行为是实施惩罚的唯一依据。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认清学生过错行为的性质,再根据问题性质实施相应的惩罚。理性审视学生的错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中的许多过错往往是因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等年龄特征客观存在,源于小学生的看问题片面,自认为“时尚、好玩、有趣”等,过错行为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美丽的故事”。而实践中,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没有足够的科学认识,用成人的眼光看待未成年的学生,错误地界定了学生过错行为的性质。如拿同学物品的,就认为是“小偷”;喜欢与异性同学一块玩的,就认为是“乱搞对象”;与同学打架的,就认为与社会上的“地痞流氓”一般等等。错误的界定必然导致错误的惩罚。一些老师实施惩罚时,甚至采用了一些过激行为,体罚学生、摧残学生心灵的恶性事件随之产生,这与实施惩罚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实施惩罚教育时,教师必须厘清,儿童的“无意”行为并非成年人的“蓄意”行为,懵懂无知不是思想不正、道德败坏。
  2.惩罚对象是不良行为,并非学生本身
  施惩罚教育时,惩罚理应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并非学生本身。我们需要明确告诉学生:“你的过错行为必须接受惩罚,直至消弭!”长期以来,我们恰恰没有足够重视这一点,往往学生犯错后,不问青红皂白,不说来龙去脉,就对学生进行惩罚,从而导致学生对错误性质认识不足,对惩罚目的认识不清。他们担心自己受惩罚后,老师再也不信任他(她),同学也会嘲笑他(她),于是产生了逃避惩罚以及消极对抗的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如此,惩罚教育也就沦为了催生自卑、滋生消极的温床。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而人格的核心要素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惩罚最可怕的莫过于让学生形成“我是坏孩子”、“我是笨孩子”、“我是不被喜欢的”等消极的自我概念。因此在实施惩罚教育时,我们必须引领学生建立一种共识: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就改是一种美德。惩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明理知错,承担责任并改正错误行为。只要改正错误行为,仍然是个好学生。我们必须引领学生形成一种氛围,对于犯错的同学,我们不仅不能嘲笑、歧视,反而应该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地帮助他(她)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犯错后自然主动接受惩罚,因为他们坚信:“我是一个好孩子,知错就改,我将会更加优秀!”
  3.惩罚目的是促进发展,并非制裁打击
  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一样,也是教育的一种激励手段,旨在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改错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改正错误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发展是惩罚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然而当前的惩罚教育大多只局限于对学生错误行为的制裁,甚至打击,惩罚的方式方法缺乏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终极关怀。一些教师采用的罚站、当众批评、罚扫地等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仅仅强化了学生的错误意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今后发展的有效引领,以致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心理体验,学生改错的主动性自然难以激发。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偷偷杀了校长的爱犬,校长别出心裁地罚他画一副骨骼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既让他醒悟自身的过错,又进一步激发他研究解剖学的强烈愿望。这种呵护学生自尊、顺应学生天性、促进学生发展的惩罚正是惩罚教育的积极诉求。
  
  二、 惩罚教育的实践创新
  
  傅维利教授指出:“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当学生知道自己犯错时,内疚和不安会使其内心产生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以取得心理平衡。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契机,因为此时学生明白的道理可以使其刻骨铭心。我们要善于把学生的过错行为作为一种即时的教育资源,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开展教育。
  1.建立惩罚同体观,让惩罚教育融注温馨
  所谓惩罚同体观,即在学生看来,教师与自己是处在同一立场,对自己实施惩罚是从学生自己的利益出发,是为他好。这样,学生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勇于改错并积极主动接受惩罚。
  建立惩罚同体观,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作为“未完成的、有待发展的人”,是必然有缺点的。每个孩子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从挫折中成熟起来。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理性审视并客观分析学生缺点背后的成因。要尊重学生的缺点,善待学生的错误,接纳学生的错误,以变废为宝的慧眼去挖掘学生过错行为中的宝贵之处,恰切地惩罚教育学生,合理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析错因,悟错果,及时规避错误,更好地发展。
  建立惩罚同体观,作为教师,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正视错误。要让学生懂得错误是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成长基因,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错误和惩罚。引导学生学会反思错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既知道自己犯错以及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省悟接受惩罚是自己犯错所应承担的责任,又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错,今后如何才能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高自身避免犯错的“免疫力”,从而让消极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
  2.建立惩罚申诉制,让惩罚教育高扬民主
  惩罚缺乏客观性和民主性,学生也就容易产生消极抵触心理。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只有当学生积极地认同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时,他们才有可能在动机层面主动改正错误行为。
  让惩罚教育民主起来,首先要引领学生民主制定班级的惩罚制度。制定制度时,教师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再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什么行为需要惩罚,需要接受怎样的惩罚,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的决议最后由全体学生表决通过后施行。这样既集思广益,又将文本式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律信条,让惩罚教育巧妙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违纪时,教师按照学生预先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惩罚,学生也就会积极认同。
  让惩罚教育民主起来,其次要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教师在决定对某一学生实施惩罚之前,先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并让受惩罚的学生知道被惩罚的理由和惩罚的依据。要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提出申辩,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申诉”,尤其是学生“不服气”时,更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核查相关证据后再决定是否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同学进行听证,广泛听取班上其他同学的意见,从而让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和谐,惩罚教育更加合理有效。
  3.建立惩罚菜单库,让惩罚教育彰显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特殊的主观世界。教育的创造性正在于因人施教,适时定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郑渊洁先生曾说:“坏老师用一种办法教育四十个学生,好老师用四十种办法教育一个学生。”在实施惩罚教育时,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针对实际提出适合学生个性需要的惩罚方式,促使惩罚对错误行为的矫正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中,我在班上建立了惩罚菜单库,同一个错误行为,根据学生犯错的不同心理成因,分别设计不同的惩罚方式,从而让个性和心理特点各不相同的学生都有适切的惩罚内容。比如,对于乱丢纸屑行为,我们设计了如下惩罚菜单:(1)规范意识淡薄者,罚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环保意识差者,罚背诵环保内容的美文一篇;(3)集体荣誉感不强者,罚为班级做好事一次;(4)自理习惯不好者,罚每天整理书包一次并接受检查,时间一周;(5)惰性心理严重者,罚主动捡拾校园纸屑一周;(6)意志力弱、屡教不改者,坚持不乱丢纸屑,并每天写心理日记一篇,时间一周;(7)盲目从众者,罚找寻班上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并积极规劝,时间一周;(8)节约意识薄弱者,罚协助班级管理员回收纸屑一周;(9)侥幸心理严重者,罚背诵《守株待兔》明理。这样,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惩罚内容,从而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自选惩罚中改错并发展。
  孙云晓教授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赏识惩罚各有其效,不可或缺。走进学生心灵的惩罚教育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终极观照,它是钢铁锻造中的淬火,冷水浸淬,钢铁方更坚硬,它是学生浮躁心灵的及时雨,雨过天晴,经雨浇灌的生命之花必将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