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

作者:刘秀兰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有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中理解、掌握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呢?下面谈几点个人的做法与体会。
  
  一、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成功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奇,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让动手操作与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相吻合,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根筷子。上课时,老师先让学生猜想两根筷子可以摆成什么图形?会有怎样的关系?接着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依次摆出不同的图形。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和平行的情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这种教学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学生经历猜想、观察、操作、归纳的探索过程,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行发现、概括、探索中,体验到学习的甘苦,领悟到成功的愉悦,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成功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弄清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1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上课时,老师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会有怎样的关系?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接着老师提出具体操作要求,让学生依次拿出12、15、18个小正方形,自己动手操作,摆出长方形的长、宽作记录。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规律,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通过实验、计算、观察、分析,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成功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而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则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只有一点点儿新意都要给予肯定表扬,即使提的问题错了,也不要批评,更不要讽刺挖苦,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唤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更好地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学生经过推、拉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后,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如果把三角形的一边断开,再把断开的地方用螺丝接上,这个三角形还稳定吗?”老师首先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同时让学生互相猜猜,看看是否稳定,为什么?有的说稳定,有的说不稳定。老师让他们互相争辩,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统一了认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四、 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数学,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例如,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教师巧妙地设计探究性习题,促使学生参与研究,解决问题。如:一块不规则的马铃薯,要求学生借助于两种工具,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一把直尺,把这块不规则的马铃薯的体积求出来。又如:你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测量自己所住房间的体积?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把课堂知识拓宽深化于生活实践,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
  
  五、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
  
  练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把它切成了3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我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反馈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答案是96平方厘米,有的是160平方厘米,也有的是240平方厘米。而且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学生中,掀起了思维的高潮。于是,我让不同解法的学生画出不同的切法。说明不同的思路。最后,学生发现:原来3种答案都是正确的,此时他们非常得高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而且在练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