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小学数学教学素材的选择

作者:孟 霞




  一位好的数学教师应具有醇厚的“文化味”,体现在对数学及古至今脉络形成的了解,对璀璨瑰丽的数学史的深刻认识,对数学现实应用的审美把握。有“文化味”的数学老师,应让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数学大师成为学生经常讨论或崇拜的人物,应让学生有破译哥德巴赫猜想的冲动,应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察看身边的世界。
  例如,张齐华老师“走进圆的世界”、“轴对称图形”等课都充溢着浓烈的“文化味”,比如水的涟漪、美丽的光环、神奇的电磁波、桂林山水都放射出文化的气息,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比如引入墨子对圆“一中同长”的描述,让学生从古代文化中体悟数学的准确和悠远。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诗,也有了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愿望“我想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我想知道最大的数到底是多少?”“我想知道数是谁发明的?”……在这样的课上,学生会感到学习不再乏味,他们眼神里都透出惊喜,满脸都荡漾着激情。
  3.文化的教育性
  结合数学内容,还可以选取相应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一次,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乘法估算”一课,在检索资料时,他看到了一份“生活中的估算”教案,其中有一个环节引起了华老师的注意:教师出示几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判断一下结果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例: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8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37元2角钱。这个例子说的是乘法中的估算,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好素材,正是华老师需要的。在书写自己的教案时,华老师想像着课上学生会怎么回答“摊主多要了钱!每千克芒果8元8角,不足9元钱,买4千克总共应不到36元钱。”突然,华老师想到:“摊主多要了钱?”,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人,应该相互尊重的!摊主大多是外地来京打工的,都市人不仅要尊重,还得深深地感谢他们。如果改成“摊主少要了钱”,那么妈妈会怎么做呢?这不是还可折射出妈妈心地的善良、品德的诚实?因此,华老师最终把题目设计成了: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钱。实际教学过后,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写道:由“多要了钱”改为“少要了钱”,避免了一次无意间的感情伤害,但同样培育了学生估算的意识,一样地教给了学生估算的策略。可是,“多要了钱”,只会有一种解释;“少要了钱”,却存在着多种可能,使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对话互动,唤醒了生活的积淀,体味到人性的美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