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小学生实验数据失真原因及教学干预策略
作者:王兴林
生:它们波浪的宽窄不同。
师:怎么知道W形桥的波浪不一样?
生:可以测量。
(学生测量,第1组的波浪为6.5厘米,第2组的波浪为1.6厘米。)
生:波浪为1.6厘米的承重量大,波浪为6.5厘米的承重最小。
生:可以看出W形桥,波浪越小承重越大。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不同桥面,W形桥承重最大;同是W形桥面,波浪不同,承重也不同。教师没有回避这些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引领学生分析比较,发现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蕴含其中的规律,不断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科学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意识和实证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尤其强调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重要性,而证据的许多方面需要用到数据。良好的数据意识和实证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会得到大量的数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区别不同的数据,选择有效的数据为自己所用,不断修正对待数据的不良心理倾向,自觉运用数据来进行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不断得到可靠的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实证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释自己的结论时,要提供相应证据来支持,使学生言而有理、言之有据,不断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使学生从被动记录数据到主动分析数据,能自觉运用数据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效率和科学素养。
4.灵活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尽管生成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非预设性,但它并非与预设无缘。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种见解、一点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或错误的表现,都可能是极其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果及时捕捉并放大它,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就能使教学充满灵性并不断的闪现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光辉,使科学探究更加精彩,使科学课堂更加鲜活。
在教学《把固体放进水里》一课时,学生正沉浸于分组实验验证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的实验过程中时,他们的一阵讨论声吸引了我。
生1:我把一个回形针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不会流出来。
生2:我放了两个,水也没流出来。咱们猜猜看,最多能放多少个回形针。
这组的学生热闹起来了,有的猜5个,有的猜8个,还有的猜6个……学生的嗓门越来越大,他们的探究跑题了。我轻声说:“要验证你们的猜想,怎么办?”
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起来,轻轻地把回形针放进水里,边放边数,1个、2个、3个……一直放了54个回形针,水才开始往外溢,实际放的数目竟与猜想的数目差距这样大。
师: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没想到能放这么多。
生:我没敢多猜,实际放的数目比我猜的多46个。
生:这个实验太有趣了,我还想试试。
……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互依存,科学课堂只有具有生成的灵性,才能使预设得到修正、完善,不断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将促进课堂活跃,激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提升学生探究的有效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