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

作者:张卫星




  再如,在进行“工程应用题”教学时,我出示了下面这道应用题:
  一个深2米的游泳池。单用甲管,20分钟可以注满水池;单用乙管,30分钟可以注满水池。现在甲、乙两管同时注水,中间因故障乙管停注2分钟,注到水面距离池口0.5米处时,乙管注了几分钟?
  这道题比较复杂,大多学生显得不知所措。对此,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和条件两个角度进行数量关系的剖析。乙管注了几分钟?就是求乙管的工作时间,数量关系就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水池并没有注满,水面离池口0.5米,说明只注了1.5米的水,而1.5米又是2米的3/4,我们就可以把此题的工作总量看作是。而乙管工作的时间,就是两管同时注水的时间。因此,我们就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
  
  可见,平常所说的综合法与分析法是推敲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很好策略。
  
  四、 加强比较,理解数学术语
  
  数学术语是反映数学关系的专业用语,具有很强的学科性,比较枯燥,学生既难理解,又容易混淆。因此,在数学教学进行到某一阶段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采取分组的方式集中展示一些意义相近或相反的数学术语,让学生通过比较、反思,达到对比分化、沟通辩析的目的,从而较好地理解这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术语,为今后的顺利解题做好准备。
  例如,在进行“文字题”的整理时,我准备了如下的一组题目:
  用式子表示下面的数学关系:A除以B;A被B除;A去除B;A除B。
  通过上述题目的练习与反馈,学生对这些术语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以后在解答这些文字题时,正确率就会大大增强。
  又如,在进行“垂线”知识的整理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组题目:
  1.先画一条直线,然后通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和它垂直的直线。
  2.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在直线外点一点,并通过这一点画一条和已知直线最近的线段。
  3.先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然后画出水平底边上的高。
  通过这三个比较练习,学生对“垂线”、“垂直的线段”、“高”这三个数学术语区分就比较清晰了,以后遇到同样的题目就不会画的模棱两可了。
  再如,在进行“行程应用题”的整理时,我先让学生集中体验下列词语的涵义:
  相遇;相向而行;同向行驶;相背而行;追及;速度和;速度差;相遇时间。
  如果学生对上述术语都能深刻理解,那么行程应用题的复习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似的专业数学术语很多。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术语加以整理,通过比较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些术语。当然,象上述这样的题组要经常展示,让学生多次接受刺激,到了一定程度,学生就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