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让学生有效经历数学生活化

作者:张维广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真正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呢?
  
  一、 捕捉生活现象,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1.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在认识毫米之前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的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时,肯定会有学生提出: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还不能精确表示,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教师在揭示毫米这个单位后,还追问学生:你想了解毫米的哪些知识?由于学生经历了前面的过程,自然想到了这样的问题:1毫米有多长?毫米和厘米是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
  再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可以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大家知道我们人体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
  以上可以看出,许多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和提出,关键是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
  2.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前,让学生在家里把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形状、颜色、图案先观察一下,然后与父母一起到超市看一看有哪些商品的价格在一元以内。这一实践活动的布置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学生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中,把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充当特定的角色,在“用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来自生活实践的数学思想要比直接灌输深刻得多,课堂数学的生活味在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得到了有机结合和适度把握。
  3.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规律
  教师如果是教学的有心人,就不难找到便于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和感悟出一定数学思想和规律的例子。如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时”,苹果每千克3.8元,小丽买了2.39克的苹果,应付多少钱?学生列式计算,得到9.082元,如果你是小丽同学,你准备付多少钱?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第一,保留两位小数,付9.08元。这是符合教材要求的标准答案;第二,保留一位小数,付9.1元。这是联系生活实际的结果,因为生活中“分”已经远离了人们;第三,保留整数,付9元。这是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讨价还价的结果。这样的教学因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丰富起来。随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的提升: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题目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灵活求积的近似值。
  
  二、 找准生活原型,将数学知识运用至生活
  
  新课改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为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在教学中,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想一想、做一做,进而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家长比学生更喜欢“星光大道”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的过程,也是交流提高的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如教学百分数时,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一月的日常开支做统计,包括电话费、水电费、吃穿等费用,然后求出各种开支占总开支的百分比。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节约开支,确定节约开支的重点项目。学生搜集信息,并把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百分数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又如在教学平均数后,用步测方法测量学校到家的路程等。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意识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充分展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数学和生活联系的极好体现。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试图将现行教材、课堂中枯燥乏味、远离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生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