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及分析

作者:王 菁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82~83页例1,试一试”以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谈话:小明搬了新家,这是他家新房的平面图。(出示图)
  你能计算哪个房间的面积?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组织反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整数和小数相乘,在积中点小点的方法。)
  提问:有没有同学能计算卧室的面积?3.6×2.8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刚才是整数和小数相乘,现在是小数乘小数。)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分析: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已有知识,激活了新知的生长点,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这一新的数学问题。]
  
  二、 在推理中实现知识的转化
  
  1.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谈话: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中可能出现两种估计方法:
  方法一:4×3=12。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最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所以积小于12。
  方法二:3×3=9。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左右。
  确定范围: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可以初步确定3.6×2.8的积应该在9左右,并且小于12。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分析:在竖式计算之前先估一估,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估算得到的结果也能为后面检验笔算结果服务。]
  (2)点拨转化方向。
  谈话: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想一想,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用竖式计算?
  (3)尝试计算,凸现矛盾。
  学生尝试计算,并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3. 6     3. 6
   ×2. 8    ×2. 8
   ————   —————
   2 8 8    2 8 8
   7 2      7 2
   ————   —————
  1 0 0.8   1 0.0 8
  谈话:根据你的理解,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学生可以从刚才估计的结果来判断)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看来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我们继续研究。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尝试解释: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你能想办法说明吗?学生中可能出现两种解释方法:
  ①把3.6米和2.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②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把3.6和2.8分别扩大10倍,看作36和28,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为了让积不变,就要用l008除以100。
  出示教材第87页计算过程示意图,提问:你能看懂虚线框里的意思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看着示意图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提问:现在你们知道第一种方法错在哪里了吗?(两个因数都乘l0,积也就乘了100,这种算法只把得到的积除以10。)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要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分析:最现实的教学起点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处。学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能够凭借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然而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恰是学生的思维困惑处,也是新知的发展点。适时呈现计算过程示意图,让学生思考虚线框里的箭头图及算式的意思,扶着学生一步步完成整个推理过程,实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2.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学习的方法,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2.8×1.15,再算一算。
  交流: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
  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引导学生再次结合示意图进行思考。)
  再问:3.220可以化简吗?根据是什么?
   [分析: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推理的过程,依托示意图的提示进行完整的思考。通过扶放结合以及循序渐进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将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有了进一步体验。]
  3.专项对比,概括方法。
  引导:我们来比较上面两道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分析:探索之后应是发现与提升。通过比较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就容易掌握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方法。随后,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在应用中发展思维
  
  1.基本练习。
  (1)根据137×34=4658,很快地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7×34=  137×3.4=  13.7×3.4=
  1.37×3.4= 0.137×34=
  学习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2.解决问题。
  这是小明的爸爸去某地出差,乘出租车的一张发票(显示以下信息:单价2.4元,里程5.5千米,起步价8元/3千米),:车费看不清楚了,你能计算出车费吗?
  引导学生先讨论算法,再尝试计算。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
  ()×()=0.24
  [分析:这里既有突出计算方法的专项练习、基本练习,又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性练习,更有拓展思维的挑战性练习,希望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活动,实现计算教学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四、 在交流中提升经验
  
  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感想,并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分析:反思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方法与技能的获得过程,能帮助学生提升转化这一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丰富学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