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适当“示弱”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作者:朱小燕
当亮得知这个消息时,顿时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简直不相信平时“什么都会”的老师会请他这个“什么都不会”的学生帮忙。一向沉默少语的他顷刻间来了精神,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
在去往娟家的路上,我完全成了被动者。往哪条路走,到哪里拐弯,我都要听亮的。亮显得非常热心,一路带着我走,不时,还情不自禁给我介绍路边某棵洋槐树的故事、某条小河的特点、某户人家奇特的生活习惯。俨然,他成了我的导游,我却一无所知。到了狭窄的小路上,我推自行车显得笨手笨脚,有几次差点摔倒,亮忙把自己的自行车停靠在路边,帮我来推。看着他推着我的自行车,瘦小的身子跟着车子一歪一扭,动作却又显得十分麻利,我觉得此时我是个弱者,而亮才是强者。
想想平时我总是非常严厉地坐在亮旁边,给他辅导功课,他低着头,就是学不会,我耐不住性子,不时批评责怪他几句。这么笨的孩子,现在我却要他帮忙。起先,我对此非常不适应。可静心想想,又觉得这样挺好的。不是吗?老师能够得到学生的帮助,那是何等的幸福!而作为学生,能够帮助老师,那是何等的自豪!看看亮那始终愉快的笑脸,足以说明这一切了。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通过这件事情,亮居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更加勤奋,上课听讲更加专心,作业更加认真细致了。现在,亮的学习成绩不但进步了,而且,精神也比以前振作了许多,人更加自信。每次碰到我,总是很亲热地喊声“朱老师”,对同学,也总能热心帮助。
亮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多思考和启发。一直以来,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神圣伟大的。在这样的权威面前,学生与教师在心理上有了很大的距离,学生在老师面前只能虚心求学,唯师至上。殊不知,长期以来,对老师的过多崇拜,会导致学生不知不觉中看轻自我,认识不到自我的发展潜力,学生的心理永远停留在学习被动的从属位置,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非常需要成功,迫切需要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成功的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解除在学生心目中绝对权威的枷锁,在心理上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学生的自信。在“战略”上,教师是绝对的智者,在“战术”上,教师可以适当扮演愚者,甘当学生进步的阶梯,给学生多创设成功的机会。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时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学生,不以教师权威压倒学生,没有纯粹以教育者的姿态教育学生,而是以同伴、互助、引导的方式帮助、引导学生。必要时,把自己变“愚”,让自己处于弱者地位,尽量让自己与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在这种条件下,请求学生的“帮助”,给学生提供锻炼平台,让学生享受成功。实践证明:教师适当以“示弱”的方式教育学生,方法新颖独特,学生非常乐意接受,教育很容易获得成功。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几点。
首先,教师给学生“示弱”,请学生帮忙,必须真实自然,不能做作。教师要想给学生“示弱”,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一般难以相信。教师对学生提出需要帮忙的项目必须真实自然,正如,教师不认识某位学生的家,不会唱某首歌,不懂某项学生游戏等。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某道简单数学题不会做,请学生帮忙,自然让人啼笑皆非,会因此失去教育意义。
其次,教师给学生“示弱”,请学生帮忙,内容必须难易适度,学生基本能够做到。教师给学生“示弱”,内容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为难了学生,让学生感觉尴尬,失去信心;太容易,没有挑战性,学生觉得无趣,反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教师让三年级的学生去算一道一年级的加法题,就显得毫无意义。这样,肯定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再次,教师给学生“示弱”,请学生帮忙,不能滥用,要有针对性。教师经常给学生“示弱”,真的会给学生造成老师没用的错觉,而且这种方法用多了学生容易厌倦,必须在学生情绪低落、与教师有距离感、很少享受到成功乐趣的情况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