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精神生成:知识教学的深度追求
作者:杨光海 杨红霞
2.知识教学过程应是通过精神对话促进人的精神全面生成的过程
知识教学要实现促进人的精神全面生成的目的,就要使知识教学过程成为促进人的精神全面生成的过程。促进人的精神全面生成的知识教学应是真正有效的、充满自由的精神对话过程。基于精神对话的知识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意义的真正理解,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9]基于精神对话的知识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民主与平等,互动与交往,创造与生成为其基本特征。这样的知识教学,是师生双方精神的敞开、互动与交流,是师生双方以知识为中介作为完整的人的全面的交互作用,是教师、学生和知识生命体之间的精神对话。在这种精神对话中,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内在精神世界不断建构与重新建构、全面更新和生成。在精神对话中,知识不再是权威的“蓝本”,而是共同对话的文本,甚至它就“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9]在精神对话中,“教师以及教师所讲的知识所解释的意义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理解中,启开了新的精神境界,进入新的生活之中,学生不是接受几条知识,而是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的智慧。”[10]基于精神对话和对话精神的知识教学,就是教学双方以知识为中介,共同参与、自由探究、实现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碰撞与回应,获得精神世界成长的过程。而精神世界的成长是通过对知识的意义理解来完成的。
3.意义理解是知识教学中精神生成的关键环节
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理解是人的本源性的生活方式,理解就是视界交融,理解扩展着理解者的精神世界,理解的目的不仅在于意义的生成,而且在于精神自我的成长。[10]精神自我的成长必须通过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来实现。理解是理解者的整体性理解,是其整个经验、知识、精神与生命的整体投入。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结构系统,其核心构成至少应包括:充满智力(智慧)挑战的理性思维,充满情感、意志与信念活动的体验以及二者的交互与交融。知识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学生通过内在的思维与体验而达到对知识内涵意义的认同和认同基础上独具个性特点的自主建构与发挥,生成具有个体特性的知识意义的过程,是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对获得的具有个体特征的知识意义加以呈现与运用的过程,是提升自己内在精神生命质量的过程。只有通过对知识的意义理解,才能促进精神自我的成长。意义理解是个体精神生成的关键环节。在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中,要特别注重发挥理性思维与体验的作用。理性思维在知识的意义理解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加工与改造,完成对知识的认同、吸收、整合与转化乃至建构的基本条件。没有内在的理性思维,对知识的意义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但仅有理性思维还是不够的,单纯的思维并不能使知识的意义真正融入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要使知识的意义真正融入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提升内在精神生命的境界,就需要借助于学生的体验来实现,因为人是包括认知、情感、态度、意志、信念等在内的整体性存在。体验是体验者将生命的对象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以自己的生命去体悟和直接参与的、融入了生命的内在的交流,整个体验世界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与情调,充满着体验者与人类知识经验间的生命与情感的沟通,直接引起心灵的“震撼”,激发对意义的追问与感悟。[11]这种完整理解意义上的知识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知识的生命的融动,在融动中精神生命获得成长。师生双方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和价值立场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来进行的知识的“生命的融动”,才使得教学的知识从死的知识转变为“活”的知识,“客体”的知识转变为“主体”的知识,从有发展价值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真正的发展,教学也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力。[5]这样,以意义理解和精神生成为旨归的知识教学应该具有内在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12]丰富性意味着知识教学要有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意味着反思的过程,对意义建构者自身和处于质疑之中的文本加以探索、讨论、探究,旨在发展组织、整合、探究、诠释的能力;关联性意味着知识的内在关联及其与文化脉络的关联;严谨性则意味着探寻潜在的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的协调通道,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转变性对话。在这样的知识教学中,注重思维与体验以及思维与体验的交融,注重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在这样的知识教学中,既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不断扩展,又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使之融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并通过意义理解更新着、拓展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整体性的内在精神生命发展,实现个体精神的全面生成。
综上所述,人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生成性存在。知识属客观精神文化,知识蕴含的是人的精神生命,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表达。知识的意义在于其与人的精神生命的关联。精神生成是知识教学的本真追求,意义理解是知识教学中精神生成的关键环节。在知识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知识中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只有充分注意对知识的意义理解,才能够促进人的精神的全面生成。
参考文献
[1] [德]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 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郭晓明.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04(2).
[4]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刘剑玲,文雪.教学不仅仅是告诉——论生本教育的生命意识.教育导刊,2005(1).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 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8] 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2002(7).
[9] 霍埃.批评的循环.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1] 周建平.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论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的转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12]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换.教育研究,2001(3).(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