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克服“花盆效应” 构建外语自主学习模式

作者:陈 霞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离不开交际环境。语言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要有语言的习得环境。也就是说,无论语言的学习与应用,都要有语言存在的言语环境。目前,外语的学习主要还是通过课堂学习的模式来完成的,因此,营造一个便于学习者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构建学习者自主的外语教学模式,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花盆效应”概念解说
  
  “花盆效应”是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于1875年在他的地质学论著中首先提出的。“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叫局部生境效应。众所周知,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离开了自然的生存环境,只要人工控制好花盆内的湿度和温度,作物和花卉依然可以长得好,这就正如外语的学习。外语是在非目的语(non-target language)国家学习的非本族语的语言,它没有像学习本族语那样的言语环境,它的学习主要来自课堂学习,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学校的外语课堂环境看作“花盆”环境,把其他的外语学习环境看作外语学习的自然环境。
  “花盆”环境(课堂环境)对外语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持这种课堂正式教学与外语学习有关的观点认为,只要正式教学的内容符合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水平,适合其认知程度且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接受所教的内容,在课堂上教授语法知识,学习者的语法知识发展较快,对语法结构掌握的速度也较快,比未接受正式教学的学习者学得好。而且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科研成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收到相对来说短期速成的效果。这是在旷日持久的自然环境中的语言习得所无法比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课堂教学有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迅速提供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
  但是,花盆中的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湿度、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花盆里的作物受不了高温或严寒,也就是说,花盆里生养的花可能很难适应于大自然的环境,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通过课堂教学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是极有限的,目的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不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为“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定距离。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式,但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教学语法体系也往往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如处理不当还可能产生误导,如对某一结构过分强调和大量操练,有可能使学习者产生过度使用的偏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二、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近20年,自主学习概念成为外语教学的中心概念。Henri Holec(1981:3)认为自主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自主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特别是自我选择学习的进度、时间、地点及学习材料,并实施自我监控和自我测试。
  外语自主学习倾向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工具性动机与融合性动机,不是语言学习长期成功习得语言的保障,强调个人个性动机,并把多种动机的混合作为语言学习的关键(Gardner,1994)。自主性学习更讲究学习策略,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人与人、人与语料的协作。
  自主学习是所有学校教育和其他正规教育的目的,在二语习得中,人们常将自主学习和语言知觉联系在一起。目前两大外语教学法---交际法与语法翻译法——都存在着弱点,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这个事实:即陈述语法规则与使用语法能力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交际法也造成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学习者往往只能应付有限的口语环境,由于对目的语知识的理论理解的缺乏,从而无法更多应付语言应用的未知领域的挑战。实际上语言知识、语言应用两种含义上的语言知觉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正是外语自主学习模式的目标所在。
  
  三、构建学习者自主的外语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认识,克服“花盆效应”,营造最佳外语教学的言语环境,构建学习者自主的外语教学模式,就是要给培养学习者的实际的言语能力提供最佳环境,而言语能力是“积淀”的产物,“积淀”的两个心理前提是主体的亲历性和环境的真实性,前者是指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也就是学生必须有真实发生过的言语内化心理过程,后者是指外语教学必须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在缺失语言实用环境的情况下,课堂理所当然也应成为语言实践的地方。课堂上不仅仅传授知识,还要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个性、才能,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克服“花盆”效应,构建外语自主学习模式对于外语学习很有必要。
  1.模式构建的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构建方式获得。学生必须通过积极主动地同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发生和完成,最终达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外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应注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外语的意识,促进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有效选择学习材料并运用合适的方法学习;建立有效的学习监控机制和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新问题。
  2.自主教学模式的构建。对语言的感受总是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相联系的,语境中的语用感的正确获得,在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时起着关键作用,外语自主学习模式特别强调语境的设计和控制。
  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板块师生共建信息资源,创设学习条件,使学生主动实施学习计划。教师为学生搜集各种原始学习资料(如音像、文字、网上信息等),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例如复原教材中的交际性质的教学内容,模拟社会交际场所,设置交际状态如:迷路、生病、住宿等,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有助于学生整体感受第二语言,从而避免了对词法、句法等语法知识的零碎学习。在形式上有意识地加强空间设计,可利用布景、道具,在声音、色彩、形状、气氛等方面与生活场景相同或相似,有效扩展教室空间。另外在模拟的交际中要注意情绪的投入,心理学家认为具有鲜明的情绪色彩的对象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要利用表情、动作、音色、语调以及现代媒体,音像同步、视听并用,吸引学生对内容的关注,加深对语言知识的印象。课堂的社会化除了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化”,教师和学生只是众多社会角色中的两种,师生身份的局限控制了师生交流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课堂上如何实践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的语言交流,角色变化很重要,“人的社会化”就是指课堂上师生成为交际的对象,经理、职员、乘客、服务生等,使学生熟悉语言变体,获得目的语的生活化表述方式。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器,打破传统“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如何设置语言环境,诱发学生的背景知识结构,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收新的信息,使课堂成为目的语应用的仿真环境。课堂作为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的重合点,教师可对课堂空间进行设计,通过课堂空间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模拟,使学生在仿真的语境中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及语言功能。
  另一方面加强课外学习板块。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无论课堂环境是怎样的仿真,都难以进行真正意义的交际活动。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言语能力,交际能力,还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校园内开设英语角,并对学生进行角色设计,模拟进行真实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让学生用外语进行实际的实践交流。此外师生还可以共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外语教学资料库,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查询不同资料库的多种信息,获取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篇章、修辞等)与交际能力(如文化风俗、交际方式、会话策略等)的信息资料,扩大知识面,培养多视角的立体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可通过网上冲浪,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在线键谈,恰当自然地使用目标语以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习的结果不单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
  
  四、结论
  
  外语教学是一种学校教育形式,它的前提是课堂,“花盆”式的课堂教学是它的主要形式,离开了“花盆”式的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了学校教育,不管它是否有教室,正如语言学习理论专家所指出的,尽管“花盆”式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但现在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课堂教学仍然是语言学习的主要途径。利用“盆栽”的优势,克服“花盆”的不利效应,为学习者营造最佳学习环境,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情况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如何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提高课堂外语的学习效率,把课堂社会化,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和交往的空间,从而使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应该是比较现实的办法。如果否定课堂教学的作用,甚至取消课堂教学,那实际上等于取消外语教学本身。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