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吕雪晴 王华清 刘满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外部环境主动选择的信息相互作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他人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人际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据此观点,我们可以推演出:
第一,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传递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到的仅是协作和促进作用,帮助其追加新知识于开放的知识链,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第二,“情境”是学生意义建构中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获取是有所选择的,体现在学生会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这一过程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将更具效率。
第三,人际协作在学生意义建构中具有关键作用。尽管个人由于自身认知结构的差异,使得对新知识的建构各不相同,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共同协作,可以检查和修正自己的认知,乃至达成共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过程简单地以图1表示。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实现从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
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斯金纳的“刺激——反应联结说”,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靠外在条件反射,只要控制外部刺激并给以适当强化,就能控制和预测行为,并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据此观点,学生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便是提供外部刺激,即灌输知识。显然这是与学生作为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个人的认知规律相悖的。
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变学生从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变教师从单向灌输为辅助协作,教学工作的重心将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因的策略制定和如何提供更为逼真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上。学习主体的正本清源,学习环境的精心设计无疑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1.网络与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技术特点:交互性强,加大了用户的参与程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人际协作;感官性好,营造出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世界,有利于大量信息获取及情境的创设与模拟;便于检索,通过搜索引擎等工具,各种信息轻松易得,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式学习、发掘式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新旧认知结构间的同化、顺应及重组……这些足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环境中“情境创设”、“协商会活”和“信息资源提供”的要求,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的开放性、情境性与能动性,对其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益的。
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催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同时,也为其实践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网络教学便是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先进的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活动是一项循环往复的工作流程,由教学计划、教学执行、教学检查和教学调整四个环节组成。四个环节不停运转,并不断实现教学活动的上升和前进(见图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网络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要求教师应以创新性的教育思想,结合具体教学环节,构建起网络教学模式,并加以落实。
(1)教学计划——情境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计划需要完成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及必要的资料准备和组织工作。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强调一种“通过问题解决完成学习”的方法。问题即情境,在情境模式下,教师可先在网上对学习小组成员布置特定任务,而并不事先教会学生要解决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这必然要求学生首先应对任务有个全面的认识,通过网络的交互性达成分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提炼,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不断探索中,落实并强化知识要点。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以网络为媒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提供资料、沟通协调、辅助引导等方面的工作量。
(2)教学执行——个别辅导及讨论教学模式设计
①个别辅导教学模式
该模式强调的是“一对一”的交互模式,“定制化”的学习方法。学生可通过专有的帐号与密码,登陆进行个体学习;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合适的难度及内容;可以通过课件中设有的答疑留言板,个别地向教师提出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形式及内容上的“定制”。作为教师也可以有的放久的“一对一”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量大、而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存有差异所造成的顾此失彼的难题。
②讨论教学模式
人际协作在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意义重大。网络教学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和自由度的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庞大的信息库及更为宽阔的交互平台。如现在网络课件,都具有电子公告牌系统(BBS)以及在线聊大系统(CHAT),具备用户管理、文章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网上Web或语音即时聊天等诸多功能,因而很容易实现讨论学习模式。这无疑将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通过协同学习、共享信息,及时获取指导以及相互启发,有助于学生意义建构及协作意识的培养。
(3)教学检查——实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检查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着现有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未来教学计划的制订。网络教学可以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实时反馈,如在网络课件中,依据教学大纲的知识要点,在每一章节后附有思考题、案例题及其答案,或是根据学生自选难度,由电脑自动生成一份试卷,并有评分、批改功能,以供学生在线测试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学生还可以随时通过BBS或CHAT系统向教师反映学习内容的优劣、学习效果的好坏,以利于学生及教师及时掌握学习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
(4)教学调整
网络教学中,教学调整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及交互工具能够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信息,与目标任务比照之后,作出客观评估及判断,并对现有工作进行改进和提升。可见,网络教学调整是建立在实时反馈的教学模式之上,是教学检查环节之后的应然结果,也是后续教学计划——情境设计模式应用的新一轮开始。
三、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师综合素质。网络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主张:教师除应学有所专,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外,还应掌握相当的计算机知识,完成教学软件的制作。然而事实上具备这样综合素质的教师鲜有人在,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应用水平。这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养的修炼。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相关
培训,有必要、有条件的学校或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委托开发或合作开发。
二是“情境教学”设置。这是网络教学的首要环节,关系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行动方向及成败。作为“情境”的设计者,教师应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选择有价值的情境,并通过周密的安排,以求达到逼真效果;教师还应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的目标要求,确保完成结果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在必要时,教师还应与学生多作沟通,确切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这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思考与探索。
三是教学质量控制。网络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往往难以实现即时在线监督,这对于那些学习主动性不高、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除了通过下达目标任务加以控制外,传统教学中的教师面授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还依赖于此开展教学实施情况的反馈与矫正。需要强调的是,网络教学并非万能,学生一旦处于失控状态,网络教学将毫无价值可言。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