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英语阅读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作者:吴玉玲 朱益华




  一、引言
  
  阅读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根据国外阅读理论研究的发展历史探讨其对我国阅读教学的影响。
  
  二、阅读理论的研究
  
  阅读理论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直到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为阅读研究开启了新的一页,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模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息加工模式,心理语言模式,相互作用模式,图式理论及话语分析理论。
  
  1.信息加工模式
  Gough(1972)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起源于传统的语义学,揭示的是从字词开始的阅读心理过程,因此它又被叫做自下而上(bottom-up)模式。Gough根据其实验研究将阅读过程描述成一系列独立而又连贯的阅读步骤:字母-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自下而上模式强调信息从低级向高级转换,并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工,每一层面上的加工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持这一理论观点的学者认为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是一个从识辨最低的语言单位字、词开始到最高的语言单位篇章为止构建意义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关键,如果读者想要完全理解篇章的意义,就必须掌握篇章里的每一个单词。所以人们又把这种模式称为基于篇章的(text-based)模式。
  这种静态的线性阅读模式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它只反映了人们逐字逐句的阅读过程,而忽略了人们采取其他阅读策略时的情景。针对自下而上模式的缺陷,Smith和Goodman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阅读模式。
  
  2.心理语言模式
  心理语言模式所持的观点正好与自下而上模式相反。Goodman(1967)认为,把阅读看作是对一系列的词的知觉,那是把阅读过程过分简单化了,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因此他提出了一种依靠读者先前记忆里所具有的句法和语义学知识进行阅读的心理语言模式,又叫自上而下(top-down)模式。他将阅读过程分成4个步骤:预测、选验、证实、修正。这种模式强调读者记忆里已有知识所起的作用,认为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领会文字信息,而是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在猜测、验证、修改、继续推断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完成的,Goodman将这个过程喻为“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Smith与Goodman的观点相同,他也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坚决反对语音先于意义的说法,认为先有意义才有声音。他概括了阅读的四个基本特点:目的性、选择性、理解性和预测性。根据他们的观点,Cambourne(1979)将阅读过程描述为一个从高到底的线性过程,即:已有知识—选择项—意义—语音。
  心理语言模式帮助人们进一步的认识阅读行为,对阅读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人甚至称之为“自上而下”的革命。但是,它过分夸大了背景知识的作用,忽视了识别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快速而准确的低级技巧的重要性,走向了与自下而上模式相反的另一个极端。
  
  3.相互作用模式与图式理论
  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以篇章为基础,而自上而下模式强调已有知识的作用,以知识为基础。两者均为线性序列传递信息,阅读过程也被分成几个独立阶段,信息加工的结果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传递给下一个阶段,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但是Rumelhart(1977)认为,阅读过程受5种知识的制约:词汇、正字法、句法、语义和语境。这些知识从不同层次影响阅读,同时各个层次相互作用,帮助读者理解视觉信息。他认为阅读过程不仅是从篇章中提取信息,而且是读者先前知识的激活,也是篇章和读者的一种相互交流活动。他将这种阅读模式称为相互作用模式。
  图式理论与相互作用模式非常接近,两者的突出共同点就是强调先前(背景)知识的作用。“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artlett(1932)在他的《记忆》一书中提出的,指“过去的反应,或过去的经验的积极组织”。他认为阅读时我们的记忆不是准确复制而是创造,在创造过程中把过去的经验(图式)与阅读材料联系起来建立心理表征。这种过去的经验并不是一连串单个经验的堆积,而是有着特殊意义的经验组合。认知心理学指出人脑中的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并形成一个庞大的图式结构,这个结构呈等级分布,最概括的位于上层,最具体的位于下层。当下层图式和高一级图式相汇合时,高一级的图式便被激活。图式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任何篇章,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其本身并不承载任何意义,而是引导受话人或读者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中去检索和构建意义。根据这种理论,读者的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重新组织的结构。在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中不断重新组合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帮助读者理解篇章。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过程被看作是基于篇章的加工过程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加工过程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和存在于读者大脑中的背景或图式紧密相关。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读者要把篇章材料和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无论是单个的词、句子还是整个篇章的理解都不能仅仅依赖语言知识。
  
  4.话语分析理论
  上述四种阅读模式只涉及了阅读的两个参与者:篇章和读者。虽然这两者是阅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但似乎还不够周全。随着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话语分析理论登上了阅读研究的历史舞台。话语分析也被称为语篇分析,这一术语是Harris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语言》中首次使用的,此后成为现代语言学的专门术语被广泛使用。话语分析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语言观念和理论侧重,对话语进行了不同侧面的观察和分析。Widdowson(1979)从话语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话语分析是对“句子用于交际以完成社会行为的研究”,强调话语的交际功能。Brown和Yule(2000)则认为话语是一个过程,是说话者或作者在某个语境中用来表达自己意思或实现自己意图的词、短语和句子;话语分析是对使用中的语言的分析,它不仅是探索语言的形式特征,更是对语言使用功能的研究。话语分析的研究一方面分析了超句话语和社会交际的结构形式,另一方面揭示了谈话双方在语境中理解意义的过程。话语的含义主要依赖于语境,话语与语境相互依存。同时,任何体裁的话语或语篇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既包括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话语的宏观结构),也包括话语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话语的微观结构)。
  话语分析理论较客观地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规律。以话语分析为基础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过程是语篇、读者和作者三者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作者通过语篇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向读者传达写作意图和信息,读者则通过话语分析手段达到理解语篇的目的。话语分析阅读模式不仅注重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也强调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它侧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分析和理解语篇信息,揭示出阅读的本质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
  
  三、阅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阅读理论的研究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阅读的本质和规律,对我国的阅读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阅读教学一直受到自下而上理论的影响。基于这种理论,阅读只是从字母到单词,再到句子和篇章提取意义的过程。教学模式以语法翻译法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把大部分时间用于阐释单词、操练句型、分析语法现象和翻译课文上,课后则要求学生背诵有关段落、熟记单词和语法规则。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侧重语言点的学习,忽视了语言的功能,缺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但是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养成了熟背单词和语法规则以及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他们熟知语篇里的每一个单词,却不能快速把握语篇的主题思想,不能对语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也很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际形势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外语教学面临着一次更加深入的改革和进一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学习者对外语的实际需要,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方案,把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应用英语的水平摆在首要位置。
  
  四、结束语
  
  英语阅读理论的研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涉及了阅读的各个方面,从视觉层面到心理层面,从阅读模式到教学方法。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新观点不断地改变着阅读教学的实践方式,同时教学实践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不断地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化,社会需求的转变以及教学实践的磨练,阅读理论将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