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平台

作者:宋金玲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作为对国家课程一种补充的校本课程,随着对其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越来越不可否认,其对“教育生活化”同样有着新的价值,给这一教育原则增添了实效。
  “教育生活化”是在“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把“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以此提升教育的活力,改善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教育思想。它是针对人类在教育方面的“拉普他之厄”,即教育中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分割现象,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的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走向。教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即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紧密相连,用学生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建构,以提高学生素养,实现教育的价值。虽然中外教育家曾十分注重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但“教育生活化”还远未发挥出应有的潜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给了这一教育原则发挥的平台。
  
  一、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从根本上让教育生活化
  
  校本课程在开发模式上是“自下而上”的,是由家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代表来进行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方式。这与“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是不同的,它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的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这样使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在学生生活中进行的,从而实现教育的生活化。这与国家课程的那种专家采用的“研制——开发——推广”的课程开发模式产生的课程具有统一性、共同性而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更多的联系相比,它使教育与生活有了更近的距离,真正具有教育生活化的优势所在。
  就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相比较而言(如图1),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来看,足以说明其从根本上实现着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因为“教育情境”体现着教育从实际出发,“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体现着注重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教师是课程开发者”体现着课程从身边实际生活出发的灵活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在关注教育生活化
  
  国外较早、较系统地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是斯基尔贝克(M.Skilbeck),在他看来校本课程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即“课程是学习者的需要和个性特征发展而来的经验组成的”,“如果要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教育经验,课程的多样化是根本”。在我国,卜玉华博士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是:教育直接以人为对象,对人的理解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基本使命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必须从学生需要出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校本课程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课程的价值取决于学生对它的感受和选择,而这感受和选择是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只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他们才会有所感受和选择,所以从理念上来说,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来说更在关注教育生活化。
  
  三、校本课程特征体现教育生活化
  
  校本课程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但概括起来有五个基本特征:1.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2.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等而不是专家;4.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是国家课程的补充;5.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
  从以上特征所表现出的注重学生兴趣、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利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包括学生自身、关注学校教育哲学来看,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与学生生活最近距离的教学活动。因为作为课程载体的课程资源是学校现有的,都是学生日常的生活环境。一方面,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他们常选择生活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包括了学生自身,满足的是学生的需要,这使课程关注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极大地使课程来源于学生生活而又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让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可以说校本课程把学生的学习融入了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让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去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即教育生活化。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形式促使教育生活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课程选择,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在众多可能的课程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选择活动可以使教师在决定教什么的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课程改编,指针对原有课程准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一些学程上的修改。校本课程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某些具体的改动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也包括某些学校对国外等引进的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体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整合的目的在于减少知识的分隔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知识统一起来,而且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课程补充,是指为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和杂志的剪报、声像材料、教学片和电影短剧、图画、模型、游戏和电脑光盘等。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展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课程新编,是指校本课程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
  传统的应试教育,教与学是围绕书本上的知识而进行的,其中引发的生存教育危机明显提示着教育与生活融合的必然和改变这一现状的方式的需求。校本课程所包含的多种课程开发形式,增添了课程编制的自主权,进而增添了对课程资源利用的灵活性,使教师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利用与学生生活更贴近的课程资源,使课程生活化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样灵活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形式,势必减少了教育与生活融合的途径。
  
  五、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实现着教育生活化
  
  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所以教育生活化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然。教育生活化是一种开放型的课程观念,意在让学生主动“学会自主”、“学会认识”、“学会体验”、“学会理解”、“学会交往”、“学会创新”的教育与生活融合的过程。所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研究,是教育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目前国外采用的有:1.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座、讨论和视听等。2.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探索、发现和操作等。3.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模拟等。4.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社区活动、小组调查等。5.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独立研究、共同探讨。从这些教学形式来看,其开放性的学习模式占主要部分,所以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是更易于与生活相融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实现着教育生活化。
  
  六、校本课程的个性化教育中体现教育生活化
  
  校本课程最为突出的价值取向就是个性化教育,因为校本课程给学生留下了空间,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校本课程不仅给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而且,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空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目的的,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选择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一个动态过程,并关注学生兴趣、经验的差异性发展。个性可以称为差异性,而这各自的差异性又源于学生的不同的生活,所以个性化教育是离不开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只有教育生活化,教育与生活达到辩证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让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是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