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校校通”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建设策略分析

作者:周 雯 张创伟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并部署了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从此,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硬件上看,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到2003年底,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63万台,建设校园网的学校达到3.5万所,与2000年的统计数据相比,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翻了两番,校园网的增长将近10倍。
  
  一、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应用不深入。据调查显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真正落到实处,并在应用中收到实效的则是少之又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重硬件轻软件
  对“校校通"工程建设来说,应用是目的,网络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单纯的硬件设备并不能算作校园网,网络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软件来实现,软件建设应是校园网的核心内容。然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中存在重硬轻软的倾向。有的学校认为配置越高越好,热衷于购买新高档机,盲目追求潮流,致使购买设备使用率不高,成了显示办学条件的陈列品。
  
  2.软硬件搭配不协调
  “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出现了软硬件搭配不协调的问题。一些系统集成商向学校提供硬件随便搭配软件,没有能力整合软件、硬件,也不能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以至于产生设备搭建好了,却不知怎么应用,也没有可用资源的现象,导致教学应用无法开展。尽管部分学校和企业也开发了一些资源产品,总体上数量不足,在内容和质量上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真正符合课程改革理念、课堂教学需要、适合网络特点的资源更是缺乏。另外,由于各种资源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无法互相沟通和交换。
  
  3.教师还处于教学资源建设的边缘地位
  教学活动是资源建设的源泉,而这一活动主体的教师没有完全置身其中,使得这一工作缺少了原创资源。据悉,在100G的资源库中,原创资源只占1G多。而公共资源易得,原创资源却要企业投入高成本自行开发,投入高,产出低,导致原创资源大大少于公共资源。“我们老师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课件,为什么要免费拿给别人用?”这恐怕是很多老师的心声。如何让教师资源成为社会共享的教育资源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策略,需探索有效的途径方能实现。
  
  二、建设有效教学资源之策略探讨
  
  1.根据不同资源获得方式,采用不同的建设策略
  (1)商业产品,购买获得。这类产品很多,如K12教育资源库就是一个较实用的优秀资源库。特点是产品由专家群制作,包含学科完整,媒体类别多样,系统性强,适应面较宽,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缺点是有一定的制作周期,与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现象,适用面太广,不能完全适应地方课程的应用。
  (2)网上下载获得。这类资源多为练习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也有多媒体教学软件,但由于受到版权或容量过大的限制,往往下载到的能实现的功能不全。
  (3)交流获得。这类资源多数是较成功课件、课例、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但比较零散,难成系列。还需协调各学校间的关系,实现地方各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这不但可以节省资源开发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学校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4)校本资源。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他们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和认识是任何人无法媲美的,从理想的状态来说,只有教师自身开发的资源对他的教学才是真正有帮助的;从现实的状态来说,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育系统外人士开发的资源相比,往往更能引起教师的共鸣,更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用多媒体编著软件自行制作或将其他资源内容重组后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更多的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试题、练习、教案等教学资料、教学心得及其他相关资料,经过数字化,成为网络的教学资源。它们可以分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成功课例、帮助教师提高的网络课程、数字资源等,用于教师进行备课的优秀教案、教学参考、练习、试题及相关的辅导材料与辅助资料,用于制作教学课件的原料,包括各种图片图像、音效、视频、动画片段等素材,以及课堂教学或网络教学的课件等,适用于学生课外学习以拓展知识面的学科知识博览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科普知识,及其他相关资源。
  
  2.以统一的标准整合不同来源的资源
  基于不同来源,“校校通”教学资源建设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1)以应用带发展原则。多方认证比较,采购部分商业资源库,建立整体资源库体系。在资金许可的前提下,也可采用多种产品,采众家所长,给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化零为整,将大量零散的、无序的、有价值的资源分类整理,整合入资源库体系,形成有效资源。可以是文字、音、像、图片、动画等素材体系,也可以是分类的论文集锦,还可以是适时的教学资料等。以建设资源库体系,充分挖掘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建库产品的开放平台,收集本地教师的自有、自制资源,审批纳入本地资源系列,逐步形成适合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补充商业整体资源产品的不足。开设名师专栏或教师个人网站。在网络时代都应当是数字内容的创作者,教师当然更不能例外。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呈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重组,形成个性体系,为因材施教服务,为资源分享服务。
  (2)遵守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所规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通过建立每项资源的元数据,为网上课程资源的共享、互操作和质量保证提供方便。
  (3)注意课程资源的“颗粒度”。为了实现共享,往往希望课程资源的颗粒较小,但为了保证课程资源的独立性,每项课程资源必须有一定的冗余。如何为自己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当的“颗粒度”,要求制作者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3.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议
  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近地、远地的教师资源和近地、远地的同学资源。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是结构化课程信息资源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网络社会生存能力的任务刻不容缓。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类继读、写、算三大技能后的又一基本生存技能。对于网上课程资源而言,如果缺少学生信息素养的保证,它就像一场没有观众的戏,是毫无意义的。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另外,在网络中,远地的教师和同学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与远地教师、同学的交互,需要提供多种通讯手段(如E-mail等)或一个师生交流的空间(如BBS,聊天室等)。如今,师生交流空间的建设已引起人们的重视,BBS、聊天室这种无明确目的性的公共空间固然可以为师生的交流提供方便,但是正由于它的无目的性,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它的效果往往令人失望。创设一个适合于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网站,吸引众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这是许多国外社区教育网站的设计宗旨,也是师生交流空间建设的发展趋势。
  
  4.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
  间接作用性课程资源的开发重在环境的建设。从国家的层面上,首先,需要做好课程改革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关心课程改革,鼓励他们参与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特别是对众多教育软件的开发商,要善于与他们合作,使之成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其次,健全网络知识产权的有关法规,使人们在开发和使用网络课程资源时有法可依。最后,健全网络信息发布的有关法规,保证网络信息的健康性和科学性。从学校的层面上,学校领导应鼓励教师、学生参与网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学校的网上教学资源库,并积极地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
  总之,“校校通”工程的教育内涵从本质上说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单纯的硬件设备并不能实现网络功能,网络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丰富的资源来实现,教育资源建设应是教育网络的核心内容,“校校通”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依靠多方力量的参与,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分步骤进行。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杨琰华.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校校通”的“通”途.计算机教育,2004(1).
  [2] 李晓华.搞好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建设,全面推进“校校通”工程——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教授,中国电化教育,2001(8).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