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作者:周永平 袁 婷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 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一、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的含义
  
  根据一般社会学的观点,所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正式群体是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而“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1]这种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二元性也是学校教育组织中的结构特征之一。它们二者的基本功能侧重也有所不同。就正式群体而言,它所强调的是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理性的互动与交往,注重行为方式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而非正式群体所强调的是情感的沟通和非正式的互动与交往,它的行为方式是比较松散的、非规范性的。[2]在学生群体中,这两种形式都是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也都是学校组织必要的结构形式。
  和谐,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它往往表现为一种秩序、协调、融洽、和美,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或均衡稳定的状态。和谐校园的外在形态就是各方面关系融洽、发展均衡、公平自由、运行良好、以人为本。
  
  二、对非正式群体的现实分析
  
  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一般只重视正式班级群体的教育与管理,而往往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的甚至习惯于不加分析地把班级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作为违法乱纪来加以对待,以至于加剧了班级中教师和一部分学生的对立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整个班级和校园的和谐。
  事实上,只要认真对学校组织的功能作一分析,就不难看出其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功能是培养人,进而服务社会。具体说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为青少年提供比较系统的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训练。其二,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进行交往和互相学习的场所和环境。[3]一般而言,人们通常比较重视第一个功能,而常常忽略第二个功能。即使注意到了后者,也往往认为它无足轻重。这不能不说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事实上,后一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学校中的各种交往和相互学习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学校的各种正规课程和教学计划不能替代的。它不仅影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正如中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说:学校教育给我们的好处不但只是传授知识,最大的好处恐怕还在于给予我们求友的机会。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在非正式群体中则作用明显。现代社会的社会化理论强调同伴群体的作用,也正可以说明这个道理。[4]
  
  三、非正式群体的重要作用
  
  1.非正式群体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群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参与和建设校园文化的具体方式,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途径之一。[5]学生正式群体由于受较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往往不能展示其真实的一面。而非正式群体则恰恰是学生在校园中最真实的后台行为的展示场所。反映着学生群体的真实诉求和价值取向,揭示着校园文化的核心。[6]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校园内,对于学生、班集体及学校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具有两面性,即它既能起积极作用,成为正式群体和组织的辅助力量,又能起消极作用,干扰正式群体和组织的工作,个别的甚至会起到破坏作用。一个非正式群体是发挥积极作用还是产生消极作用,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内部结构和形成的基础。[7]当非正式群体的结构与正式群体一致时,就会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有破坏作用。
  
  2.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学业发展与心理健康和谐并存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其自身建设尤为重要。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自身和谐发展意义非同一般。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自发的、松散的、缺乏严密组织体系和组织形态的团体,其成员在他们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由于观念、爱好、志向、特长及文化背景等相同或相似而形成的一种同伴群体。非正式群体中各成员间的交往是学生的主要人际交往,是他们生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是带着种种欲望进入学校的,不仅有求知的欲望,期望理解自己周围的事物与观念世界,而且有归属、自尊的欲望,期望归属于团体,得到同伴的认可,取得应有的地位与他人的尊敬。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在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由于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能够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相互尊重的氛围中,交往才能畅通,才能走向深入。而这种和谐民主的氛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平等、合作、信任、包容、共享的关系,从而焕发出巨大的进取的精神与活力。[8]
  
  3.非正式群体是建设和谐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
  学校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当前,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多注重显性课程的建设,而忽视隐性课程的构建。隐性课程一般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不明确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地反应,主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情意方面的经验的那些内容或要素。[9]显然,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教育和影响是隐性课程的组成因素之一。它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陶冶和熏陶、导向和激励、群体内部的规范和管理等而得以实现。同时,学生非正式群体也恰恰为学生提供了创建自己群体文化的条件。从而培养他们一种主动的、开放的、自信的文化心理和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为显性课程的学习建设良好的情意基础。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潜在隐性课程作用,才会建构和谐的课程文化。
  
  4.非正式群体是创造和谐教学与管理的有效教育资源
  在影响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学生关系或群体中,应该特别注意学生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各种比较正式的群体,特别是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常常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这种正式群体尽管也能够影响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但是这种影响更多的受到了教师的制约和控制。恰恰相反,各种非正式群体由于它们更多的是自发形成的,具有自己的各种规范和价值,以及自发产生的领导等因素,所以,它们在影响本群体成员和教师的关系时,具有更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是调整、引导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另外,过分严格的学校组织管理,特别是对班级这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所进行的过分组织化的管理模式,也常常是导致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违规行为的非常重要的教育管理原因。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青少年学生丧失了许多其他的发展乐趣和机会,他们本来应该得到满足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充沛的精力甚至得不到必要的发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许多学校,学生的各种非正式活动缺乏引导,受到压制,甚至被一概认为是非法的。这样也常常导致学生违规行为。此外,在教育活动、学校和课堂中教育管理人员或教师的伤害学生的评论和语言,管理中对学生主动性和自治要求的抑制,以及学校中的唯学习成绩现象,都会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违规行为。而有些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则能够较好地把这些非正式群体加以利用,加以引导,使之成为促进班级及校园建设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积极力量。可见,非正式群体是创造和谐教学与管理的有效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押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3][10]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刘豪兴等.人的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及R.J.Havighurst.Society and Education.Boston,1957.
  [5] 楼军江.关于青年学生群体的教育社会学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00(12).
  [6]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 陈洪琪,李志刚.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2).
  [8] 魏彦红.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必要性.衡水师专学报,2002(12).
  [9] 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孙晓雯)